赤足红旗 发表于 2009-3-26 09:47:49

[分享]阜阳方言

<P align=center><FONT size=6><STRONG>阜阳方言</STRONG></FONT><BR></P>
<P><BR>1 、声母 </P>
<P><BR>阜阳市方言声母26个(含零声母)。突出特点是:(1)有舌面后浊擦音?(即h[x]的浊音),它能与很多开口呼韵母相挤成音节。如“俺”读作“??”。(2)舌尖后浊边音1,即翘舌浊边音。不与韵母相拼,而能自成音节或充当儿化韵的韵尾。(3)舌尖后(翘舌)清边擦音?和不送气舌尖后(翘舌)清边塞擦音t?牛很有特色,它们不能与韵母相拼,而能与l尾拼合,组成儿化音节。(4)唇齿清擦音f的出现频率高,如“书、刷、涮、双”等字,都念f声母,而不念sh[?]声母。(4)老派音中还保留着尖音字。其中,舌尖前音z[ts]、c[ts‘]、s[s]与齐齿韵相拼的为多,而与撮口韵相拼的已很少。<BR></P>
<P>2、韵母</P>
<P><BR>阜阳市方言共41个韵母:11个单元音韵母,14个复元音韵母,11个鼻化元音韵母.5个鼻音尾韵母。其主要特点是;(1)没有前鼻尾韵母,与普通话前鼻尾韵母相应的是鼻化元音韵母,如“天”念作。t‘i?。(2)后鼻尾韵母则较少,如“肮、央、汪”等字,都不念后鼻尾韵母·而念成了鼻化元音韵母——?、ia、ua了。(3)没有er[?r]韵母,与普通活er[?r]和r尾相应的则是?、L和L尾。</P>
<P><BR>3、声调</P>
<P><BR>阜阳市方言4个调类。调类与普通话相当,担每一个调类各有自己的调值。</P>
<P><BR>4、声韵配合关系和基本音节</P>
<P><BR>阜阳市方言25个辅音声母按发音部位分为7组,加上零声母共为8组。41个韵母,按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分为4组,声母与韵母相互拼合,共得出基本音节428个。如果把能自成音节的?(如“耳”读做cl)等3个音节也计入,则为431个。</P>
<P><BR>二、词汇</P>
<P><BR>阜阳方言有自己的特色:至今沿用着一部分在今天普通话中已不能独立使用的古代汉语单音词。如“他仿他爸的脸面儿”中的“仿”。有些方言词在词形上与普通话的词完全相同,却表示不同的意义,如方言说的“晚上”是指下午。而“灯下”,作为方位短语,它的含义与普通话相同。但“灯下”还可以作为时间词使用,表示“晚上”,而普通话中就没有这种用法和义项。有些方言词在词形上与普通话完全不同,却可以表示完全相同的意义。如方言说“撑杆子”,“雨淋子”,都与普通话的“伞”同义。有些词语是方言中独有的,在普通话中找不到相应的表达形式。如“干店”是指临时租给过路人宿夜的小店,只提供空房。又如惯用语“揽满食”,是指见到对自己有好处的活儿就拼命揽过来抢着干,含贬义。有不少量词都富有方言色彩,如“一坨”儿。是指“一块儿”“二棚(楼)”是指“二层(楼)”。方位短语也有一些自己的独特的说法,普通话中有一个“四下里”,方言里,除有“四下里”外,还有诸如“八下里”、“几下里”、“两岔里”等:方言语汇的系统性很强。方言里称“老板”为“掌柜的”,称“老极娘”就叫“掌柜娘”;方言里称“岳母”为“老丈母娘”,称“岳父”就叫做“老丈母爹”。方言中个别词语受到外地方言的影响。如方言经常把“可以”或“行”说成“中”·是受到河南话的影响;方言称“表兄弟”为“老表”.是受到江西话的影响;方言中原有一个与普通话“撒娇”意义上大致相当的词,叫“景”,但现在有时说成“嗲”。这是60年代末上海知青来此插队后逐渐说开的,系受上海话的影响。</P>
<P><BR>本部分收录的词语按意义分类,有些词语意义相同,但说法不一,为便于比较,也一起收录,其间以斜扛分开;可有可无的语素加括号。</P>
<P><BR>对个别特殊的读音或者对多义多音字或难认的字采用注音,如“脊梁n1a,表示这儿的“梁”不读。lia。</P>
<P><BR>对有音无宇的语素采用划方杠□来表示,如“□?ou了”,其意思的食物经火烧焦变黑。<BR>天象、地理、时节</P>
<P><BR>日头——太阳。/泥巴蛋(子)/土垃——主土块儿。<BR>日头地儿——太阳照到之处。走水了——忌讳语。指失火了。<BR>盐子子/雪子儿——霰。洋铁——马口铁。<BR>冰凉(块)/冬笼——冰。龙黄——琉璜。<BR>冰凉条子/冬笼条子/冰凌条(儿)年时个——去年。<BR>——檐前垂下的冰条,即冰锥(儿)。今儿/今儿个——今天。<BR>上冻——结冰。明个/明儿个——明天。<BR>(土)坷拉/坷拉头子/头子后个——后天。<BR>夜儿个/昨儿个一上昨天。      之前,多指去年腊月里。<BR>前个/前儿个———前天。雨头里——一指下雨前。<BR>年头里———说话与叙述所发生的事,愿月儿———述宾短洛。指中秋节那天,<BR>时间间隔短。一般都是在年初说的,指过年。给月亮摆供,中向月亮许愿。<BR>人体、称谓、疾病<BR>毛团/毛娃/胎孩/(小)毛孩/(小)毛头/(小)毛毛/毛头孑一——婴儿。<BR>衣等,指望病会好。<BR>小妮(子)/小妮儿/(小)闺女——小姑娘。<BR>半拉橛子/小半拉橛(儿)——喻称小伙子或男孩。<BR>老拐子——人贩子。<BR>扒蹅子命——称生来好整天操劳的人。<BR>全乎人——指有才干的,多少带有一点歪才的人,略带贬义。<BR>皮儿/皮的一养子的背称,含贬义。<BR>皮(闺)女/皮的——养女的背称,含贬义。<BR>双身子了——怀孕了。<BR>衣胞/衣——眙盘。<BR>双生(子)——双胞胎。<BR>背生子儿——遗腹子。<BR>老生子——父母40岁之后再生之子。<BR>吃妈/吃妈头——吃奶。<BR>妈头/妈头(穗)子/奶穗———乳头。<BR>认生——小孩子怕见生人,即怕生。<BR>老了——忌讳语。指老人死。<BR>丢了——忌讳语。指小孩天折。<BR>走了/不在了/过去了——忌讳语。指死了。<BR>送祝米——述宾短语。给产妇送礼。以前包括送大米或面粉,以及鸡蛋等。<BR>冲喜——人老有病,给他做好寿材、寿衣等,指望病会好。<BR>解灵柩——述宾短语。人死在外地,入硷后送回原籍,谓之。<BR>打墓——根据棺材的长度、宽度,地上挖一个坑,以便埋入棺材,谓之。<BR>圆坟——出殡后第三天,给坟添上土。<BR>包坟——“圆坟”之后,再给坟添上土。每年清明节去上坟时,都要包坟。<BR>囟门子——婴儿头顶跳动之处。顶门儿头顶。<BR>后脑勺/脑袋瓜子/脑袋瓜儿/头后巴子——一后脑。<BR>后脑窝子/脑膜勺——婴儿、幼儿颈子后部的凹下去的窝。<BR>脑门子/额勒头子/额勒盖子/天灵盖——额。<BR>腮帮子/腮鼓肚子——指嘴内的两侧,也指脸两侧的下部。<BR>枯缩纹——脸上的皱纹。<BR>眵目糊/眼屎——眼睑分泌出呆的黄色液体。<BR>眼眉毛/眼帘子/眼檩子——眉毛。<BR>耳朵边子——耳轮。<BR>耳朵唇子——耳垂。一<BR>耳-茸垢。<BR>(嗓)葫芦管儿———(1)喉结;(2)食管。<BR>咳嗓子嗡——连谓短语大声嚷。<BR>手脶脶——指纹,也包括手心的纹<BR>淋肩子——两肩下垂的人。<BR>脊梁沟子)——脊骨。<BR>胳膊拐子——胳膊肘儿。<BR>胳肢窝/胳拉肢/胳拉窝——腋。<BR>胳·跛/劓/哈痒——动词。人身上抓挠,使发痒。<BR>肚(目)脐子/肚跻子——肚脐(眼儿)。<BR>咕哝咕哝——(1)引申义:活动活动。(2)引申义:不断蠕动。<BR>捣咕捣咕/喃喃咕咕/喃咕嘀咕——背后多次说别人坏话。<BR>哽声/吭声——出声,说话。多用于否定式。<BR>褊——向上卷起。<BR>攉——倒掉。<BR>胡拉——不限于在一个平面上,而是用手前后、左右、上下地移动东西。<BR>扒蹅—(1)本义:翻动东西;(2)引申义:劳碌。<BR>作心——恶心。<BR>干哕—想吐又吐不出来。<BR>黑雀子——黑痣。<BR>麻雀蛋皮子/麻雀蛋皮儿——脸上较多的雀斑。<BR>老鸹蛋皮子——脸上有大片的雀斑,比“麻雀蛋皮子”还要多。<BR>截老瘴——述宾短语。止住疟疾再发。<BR>躲老瘴——述宾短语。以前,预计某日又要发疟疾,患者在那日天亮前走到离家远的地里蹲下来,以求把疟疾躲掉,称之。<BR>送老瘴——述宾短语。以前,别人在前面走.疟疾患者在他后面叩个头,指望能把疟疾转让给他。<BR>器物、用具<BR>(被)褡子———种装被子用的布套子。<BR>被褥(子)/盖体被子——包括被面、被里、被絮。<BR>盖体页子——夏天睡觉时盖身体用的布单,也可用被单代替。<BR>铺底——铺在被单下的垫被、草褥子等物品。<BR>枕褡布子——枕巾。<BR>枕头瓤子/枕头胆——枕头芯儿。<BR>锅拍子——锅盖。<BR>锅壳啷子/地锅———一种泥制的烧柴禾的灶。<BR>锅脸——灶洞上方的熏黑的地方,呈方形,火头从这儿冒出。<BR>鼓顶拍子——蒸馒头用的顶部隆起的锅盖,用草编成。<BR>水筲——水桶。<BR>胰子/洋硷/本硷——现叫肥皂。本洋硷(面子)是本地产的。<BR>牙子硷——以前用的一种土制硷。<BR>油舀子/油递子——从油坛里打油用的器具。<BR>衣食住行<BR>干饭疙巴——米饭在锅底结的锅巴。<BR>二米(子)饭——大米和小米掺和着做的饭。<BR>二模头饭——半稀不干的饭。<BR>米油子——做米饭时取出的稠米汤。<BR>猫耳朵——馄饨。<BR>(面)糊涂/面糊儿——— 一种稀饭:水开后,拌上干面粉,搅成糊状烧开即成。<BR>面疙瘩(茶)/疙瘩汤/面鱼茶——— 一种稀饭:先把面搅成面筋泡上水,约半小时后,倒出水,把面筋选搅边空入开水中,使之形成许多象鱼苗似的细长条,烧开即成。吃馒头时喝。<BR>麻糊(汤)——用豆芽、千张丝、豆子、海带勾芡烧成的汤,微带辣味,可当早餐的稀饭。<BR>米茶——用少量大米烧的茶,代稀饭。吃馒头时喝。<BR>猪尿脬——猪膀胱。<BR>灌肠——名词。香肠。<BR>(猪)旺子—半熟的猪血。<BR>叶子——(1)指一般植物的叶子;(2)专指茶叶。<BR>莲花豆儿/开花豆儿——炸蚕豆(蚕豆剥皮后经油炸,谓之)。<BR>斯气了——(食物)馊了。<BR>煳了/糊了——食品或衣物等经火烧焦变黑。<BR>澥(1)糊状物或胶状物由稠变稀。例:浆糊~了。(2)干饭加入水,由干变稀。<BR>将面饽/将面——述宾短语。面和稀了,放些干面,使之变稠,谓。<BR>抻剂子——和。例:抻好面剂子,才能擀面条。<BR>茅坑——供人大小便的粪坑。<BR>家≤后一屋侧或村外的大小的便处,极简陋。<BR>坎肩(儿)/坎夹子——背心。多指夹的或棉的。<BR>汗子——(1)农村人夏天贴身穿的中式小褂;(2)汗衫(很薄的针织品)。<BR>岔裤/马岔裤——冬天里为了走路或干活方便穿的一种“裤子”,实际上不成裤子,只是从底下套到大腿根的两只裤脚筒。上端用带子栓到腰上。<BR>腿裤子/裤——开裆裤(小孩穿的)。<BR>褯子——尿布。<BR>苇瓮子—— 一种用芦苇花、苇毛编成的鞋,很暖和,冬天穿。<BR>木屐子/泥屐子——木制的一种雨鞋代用品,鞋底用木脚垫高,穿时用绳子系住。<BR>(鞋)靸子/鞋呱搭子——拖鞋。<BR>帽壳子——用高粱莛子编的帽子,可遮阳,还可挡雨。呈圆锥形,下部一同有帽箍固定。<BR>圈—金属制成的项圈。<BR>手箍子——戒指。<BR>脸布/(洗脸)手巾——毛巾。<BR>泻酒——(口)斟酒。<BR>作假——客气。<BR>铰——裁剪。<BR>搓板/洗衣板子一一洗衣板。<BR>动物、植物<BR>麦秸莛子——麦莛儿。<BR>江米/酒米——也说糯米。<BR>玉榴/苞谷——也叫玉米。<BR>糁子——谷类磨成的碎粒。<BR>秫秫——高梁。<BR>倭瓜/倭倭——南瓜。<BR>拐子/生姜——姜。<BR>秦椒/辣子/大椒——辣椒。<BR>白子一葱白。<BR>莴笋/莴瓜/笋菜——莴苣。<BR>药芹——芹菜。<BR>辣(菜)疙瘩——芥菜。<BR>撇拉(子)——块根既像萝卜叉像芥菜,也即苤蓝。<BR>树桠子/树权子——树杈。<BR>秫秸/甜秫秸——甘蔗。<BR>骚马——公马。<BR>骒马一母马。<BR>牤牛/老犍——公牛。后者多指骟过的。<BR>(老)叫驴——公驴。<BR>草驴——母驴。<BR>骟羯子——公羊。<BR>水羊——母羊。<BR>牙狗———公狗。<BR>郎猫——-雄猫。<BR>米猫——雌猫。<BR>恶水——总称淘米、洗碗、刷锅等用过的水,可喂猪。<BR>贩蛋——下蛋。<BR>亡蛋——孵小鸡未成的蛋。<BR>孵小鸡儿——指老母鸡焐小鸡。<BR>虫蚁子——飞禽总称,鸟。<BR>小小虫——麻雀。<BR>老洼子——白鹭。<BR>鳖虎子/夜蝙蝠子——蝙蝠。<BR>蝎虎子——壁虎。<BR>虼蚤——跳蚤。<BR>狗鳖'pi8子——狗虱子。<BR>蠓虫子——水里或醋缸里的一种很小的虫子,可作金鱼饵。<BR>秃叉子/蛐蛐儿/促织——蟋蟀。<BR>油子——纺织娘。还可喻称油腔滑调整天不安稳的人。<BR>刀刀——螳螂。<BR>火明虫——萤火虫。<BR>蜗拉头儿/蜗拉头子——螺蛳、田螺。<BR>行为、动作<BR>  拍/喝/舔肥——拍马屁。<BR>巴不留得——巴不得。<BR>恶诉/烦——讨厌。<BR>拿捏——刁难,使人为难之意。<BR>拿糖作醋——喻实能办成却故意表示为难。也说“拿糖”。<BR>崴(老)/踒———手脚等因猛折而筋骨受伤。<BR>摊——轮到。<BR>毁——(⊥)制裁、打坏等。(2)坏了,糟了。<BR>脓一动词。将就。<BR>抬杠——喻指争论。<BR>楔——打、捶。<BR>膏——涂抹。<BR>撩——逗引。<BR>中/管(弹)/沾(弦)—行、可以。<BR>真沾/真管/真管弹—真行。<BR>矬——指矮或过于短。<BR>糨——指干硬。<BR>炯——形容老人身体硬朗或干活棒。<BR>得劲—舒服。<BR>(橡)皮脸/滑蛋—调皮。<BR>抠/尖—吝啬。<BR>猴头—形容词。调皮。<BR>粘牙—缠人、淘气。<BR>诘(款)牙—扎手,不如意。<BR>二胡—冒冒失失,什么都不怕的样子。<BR>麻溜/利亮—麻利。<BR>楞拉瓜哜的一楞拉巴哜的。<BR>傻不愣登的——傻。<BR>黄不哜的——黄。<BR>黄不哜哜的——黄。<BR>膀——因水浸泡或水肿而变胖。<BR>胖臭一上非常臭。<BR>溜光——什么也没有,光也。<BR>推板/差气/差劲——表质量不好:本领不大或为人风格不高等。<BR>倒劲——差极了。<BR>匀(溜)/匀和——大小匀称。<BR>月白—(1)本义:淡蓝;(2)引申义:含胡。<BR>静板—安静。<BR>景/嗲—撒娇。<BR>筋壮/有嚼头—指食物咀嚼时给人一种有弹性的感觉。<BR>枯缩——皱。<BR>横—蛮横。<BR>不得地——述宾短语。无权无势。<BR>不咋味儿-不怎么样的。<BR>胎——(1)瘦弱。(2)薄。<BR>光滚——神气,含嘲讽义。<BR>钉铃搭挂—形容衣着不端正。<BR>齿实—形容词。又匀称又厚实。<BR>管护—形容词。有效。<BR>花花搭搭—形容花色变得模糊。<BR>亭范—亭匀,多指形体上得。</P>
<P>注:来自网络收集.阜阳的虫友们,一起分享!<BR></P>

赤足红旗 发表于 2009-3-26 10:05:37

恁---------你们<BR>恁家-----------你家<BR>俺家---------我们家<BR>嫩-------那么<BR>嫩远-------那么远<BR>fuo话---------说话<BR>匪----------水<BR>匪桶--------水桶<BR>得(dei)----------对<BR>白----------别<BR>白罗嗦---------别罗嗦<BR>白客气----------别客气<BR>福--------------书<BR>福包------------书包<BR>怪----------挺 、非常 、非一般<BR>粘闲--------厉害<BR>怪粘闲-----------怪厉害<BR>不管----------不管 、不行<BR>切个----------前天<BR>夜个------------昨天<BR>今个------------今天<BR>明个-------------明天<BR>后个-------------后天<BR><BR>口头搀----------------乖乖 、我地乖<BR>问候语-------------------吃过吗?<BR><BR><BR><BR><BR>盖体页子——夏天睡觉时盖身体用的布单,也可用被单代替。 <BR><BR>铺底——铺在被单下的垫被、草褥子等物品。 <BR><BR>枕褡布子——枕巾。 <BR><BR>枕头瓤子/枕头胆——枕头芯儿。 <BR><BR>锅拍子——锅盖。 <BR><BR>锅壳啷子/地锅———一种泥制的烧柴禾的灶。 <BR><BR>锅脸——灶洞上方的熏黑的地方,呈方形,火头从这儿冒出。 <BR><BR>鼓顶拍子——蒸馒头用的顶部隆起的锅盖,用草编成。 <BR><BR>水筲——水桶。 <BR><BR>胰子/洋碱/本碱——现叫肥皂。本洋碱(面子)是本地产的。 <BR><BR>牙子碱——以前用的一种土制碱。 <BR><BR>油舀子/油递子——从油坛里打油用的器具。 <BR><BR>衣食住行 <BR><BR>干饭疙巴——米饭在锅底结的锅巴。 <BR><BR>二米(子)饭——大米和小米掺和着做的饭。 <BR><BR>二模头饭——半稀不干的饭。 <BR><BR>米油子——做米饭时取出的稠米汤。 <BR><BR>猫耳朵——馄饨。 <BR><BR>(面)糊涂/面糊儿——— 一种稀饭:水开后,拌上干面粉,搅成糊状烧开即成。 <BR><BR>面疙瘩(茶)/疙瘩汤/面鱼茶——— 一种稀饭:先把面搅成面筋泡上水,约半小时后,倒出水,把面筋选搅边空入开水中,使之形成许多象鱼苗似的细长条,烧开即成。吃馒头时喝。 <BR><BR>麻糊(汤)——用豆芽、千张丝、豆子、海带勾芡烧成的汤,微带辣味,可当早餐的稀饭。 <BR><BR>米茶——用少量大米烧的茶,代稀饭。吃馒头时喝。 <BR><BR>猪尿脬——猪膀胱。 <BR><BR>灌肠——名词。香肠。 <BR><BR>(猪)旺子—半熟的猪血。 <BR><BR>叶子——(1)指一般植物的叶子;(2)专指茶叶。 <BR><BR>莲花豆儿/开花豆儿——炸蚕豆(蚕豆剥皮后经油炸,谓之)。 <BR><BR>斯气了——(食物)馊了。 <BR><BR>煳了/糊了——食品或衣物等经火烧焦变黑。 <BR><BR>澥(1)糊状物或胶状物由稠变稀。例:浆糊~了。(2)干饭加入水,由干变稀。 <BR><BR>将面饽/将面——述宾短语。面和稀了,放些干面,使之变稠,谓。 <BR><BR>抻剂子——和。例:抻好面剂子,才能擀面条。 <BR><BR>茅坑——供人大小便的粪坑。 <BR><BR>家≤后一屋侧或村外的大小的便处,极简陋。 <BR><BR>坎肩(儿)/坎夹子——背心。多指夹的或棉的。 <BR><BR>汗子——(1)农村人夏天贴身穿的中式小褂;(2)汗衫(很薄的针织品)。 <BR><BR>岔裤/马岔裤——冬天里为了走路或干活方便穿的一种“裤子”,实际上不成裤子,只是从底下套到大腿根的两只裤脚筒。上端用带子栓到腰上。 <BR><BR>腿裤子/裤——开裆裤(小孩穿的)。 <BR><BR>褯子——尿布。 <BR><BR>苇瓮子—— 一种用芦苇花、苇毛编成的鞋,很暖和,冬天穿。 <BR><BR>木屐子/泥屐子——木制的一种雨鞋代用品,鞋底用木脚垫高,穿时用绳子系住。 <BR><BR>(鞋)靸子/鞋呱搭子——拖鞋。 <BR><BR>帽壳子——用高粱莛子编的帽子,可遮阳,还可挡雨。呈圆锥形,下部一同有帽箍固定。 <BR><BR>圈—金属制成的项圈。 <BR><BR>手箍子——手镯。 <BR><BR>脸布/(洗脸)手巾——毛巾。 <BR><BR>泻酒——(口)斟酒。 <BR><BR>作假——客气。 <BR><BR>铰——裁剪。 <BR><BR>搓板/洗衣板子一一洗衣板。 <BR><BR>动物、植物 <BR><BR>麦秸莛子——麦莛儿。 <BR><BR>江米/酒米——也说糯米。 <BR><BR>玉榴/苞谷——也叫玉米。 <BR><BR>糁子——谷类磨成的碎粒。 <BR><BR>秫秫——高梁。 <BR><BR>倭瓜/倭倭——南瓜。 <BR><BR>拐子/生姜——姜。 <BR><BR>秦椒/辣子/大椒——辣椒。 <BR><BR>白子一葱白。 <BR><BR>莴笋/莴瓜/笋菜——莴苣。 <BR><BR>药芹——芹菜。 <BR><BR>辣(菜)疙瘩——芥菜。 <BR><BR>撇拉(子)——块根既像萝卜叉像芥菜,也即苤蓝。 <BR><BR>树桠子/树权子——树杈。 <BR><BR>秫秸/甜秫秸——甘蔗。 <BR><BR>骚马——公马。 <BR><BR>骒马一母马。 <BR><BR>牤牛/老犍——公牛。后者多指骟过的。 <BR><BR>(老)叫驴——公驴。 <BR><BR>草驴——母驴。 <BR><BR>骟羯子——公羊。 <BR><BR>水羊——母羊。 <BR><BR>牙狗———公狗。 <BR><BR>郎猫——-雄猫。 <BR><BR>米猫——雌猫。 <BR><BR>恶水——总称淘米、洗碗、刷锅等用过的水,可喂猪。 <BR><BR>贩蛋——下蛋。 <BR><BR>亡蛋——孵小鸡未成的蛋。 <BR><BR>孵小鸡儿——指老母鸡焐小鸡。 <BR><BR>虫蚁子——飞禽总称,鸟。 <BR><BR>小小虫——麻雀。 <BR><BR>老洼子——白鹭。 <BR><BR>鳖虎子/夜蝙蝠子——蝙蝠。 <BR><BR>蝎虎子——壁虎。 <BR><BR>虼蚤——跳蚤。 <BR><BR>狗鳖’pi8子——狗虱子。 <BR><BR>蠓虫子——水里或醋缸里的一种很小的虫子,可作金鱼饵。 <BR><BR>秃叉子/蛐蛐儿/促织——蟋蟀。 <BR><BR>油子——纺织娘。还可喻称油腔滑调整天不安稳的人。 <BR><BR>刀刀——螳螂。 <BR><BR>火明虫——萤火虫。 <BR><BR>蜗拉头儿/蜗拉头子——螺蛳、田螺。 <BR><BR>

赤足红旗 发表于 2009-3-26 10:05:52

行为、动作 <BR><BR>  拍/喝/舔肥——拍马屁。 <BR><BR>巴不留得——巴不得。 <BR><BR>恶诉/烦——讨厌。 <BR><BR>拿捏——刁难,使人为难之意。 <BR><BR>拿糖作醋——喻实能办成却故意表示为难。也说“拿糖”。 <BR><BR>崴(老)/踒———手脚等因猛折而筋骨受伤。 <BR><BR>摊——轮到。 <BR><BR>毁——(⊥)制裁、打坏等。(2)坏了,糟了。 <BR><BR>脓一动词。将就。 <BR><BR>抬杠——喻指争论。 <BR><BR>楔——打、捶。 <BR><BR>膏——涂抹。 <BR><BR>撩——逗引。 <BR><BR>中/管(弹)/沾(弦)—行、可以。 <BR><BR>真沾/真管/真管弹—真行。 <BR><BR>矬——指矮或过于短。 <BR><BR>糨——指干硬。 <BR><BR>炯——形容老人身体硬朗或干活棒。 <BR><BR>得劲—舒服。 <BR><BR>(橡)皮脸/滑蛋—调皮。 <BR><BR>抠/尖—吝啬。 <BR><BR>猴头—形容词。调皮。 <BR><BR>粘牙—缠人、淘气。 <BR><BR>诘(款)牙—扎手,不如意。 <BR><BR>二胡—冒冒失失,什么都不怕的样子。 <BR><BR>麻溜/利亮—麻利。 <BR><BR>楞拉瓜哜的一楞拉巴哜的。 <BR><BR>傻不愣登的——傻。 <BR><BR>黄不哜的——黄。 <BR><BR>黄不哜哜的——黄。 <BR><BR>膀——因水浸泡或水肿而变胖。 <BR><BR>胖臭一上非常臭。 <BR><BR>溜光——什么也没有,光也。 <BR><BR>推板/差气/差劲——表质量不好:本领不大或为人风格不高等。 <BR><BR>倒劲——差极了。 <BR><BR>匀(溜)/匀和——大小匀称。 <BR><BR>月白—(1)本义:淡蓝;(2)引申义:含胡。 <BR><BR>静板—安静。 <BR><BR>景/嗲—撒娇。 <BR><BR>筋壮/有嚼头—指食物咀嚼时给人一种有弹性的感觉。 <BR><BR>枯缩——皱。 <BR><BR>横—蛮横。 <BR><BR>不得地——述宾短语。无权无势。 <BR><BR>不咋味儿-不怎么样的。 <BR><BR>胎——(1)瘦弱。(2)薄。 <BR><BR>光滚——神气,含嘲讽义。 <BR><BR>钉铃搭挂—形容衣着不端正。 <BR><BR>齿实—形容词。又匀称又厚实。 <BR><BR>管护—形容词。有效。 <BR><BR>花花搭搭—形容花色变得模糊。 <BR><BR>亭范—亭匀,多指形体上得。 <BR>今儿/今儿个——今天。 <BR><BR>上冻——结冰。明个/明儿个——明天。 <BR><BR>(土)坷拉/坷拉头子/头子后个——后天。 <BR><BR>夜儿个/昨儿个一上昨天。      之前,多指去年腊月里。 <BR><BR>前个/前儿个———前天。雨头里——一指下雨前。 <BR><BR>年头里———说话与叙述所发生的事,愿月儿———述宾短洛。指中秋节那天, <BR><BR>时间间隔短。一般都是在年初说的,指过年。给月亮摆供,中向月亮许愿。 <BR><BR>人体、称谓、疾病 <BR><BR>毛团/毛娃/胎孩/(小)毛孩/(小)毛头/(小)毛毛/毛头孑一——婴儿。 <BR><BR>衣等,指望病会好。 <BR><BR>小妮(子)/小妮儿/(小)闺女——小姑娘。 <BR><BR>半拉橛子/小半拉橛(儿)——喻称小伙子或男孩。 <BR><BR>老拐子——人贩子。 <BR><BR>扒蹅子命——称生来好整天操劳的人。 <BR><BR>全乎人——指有才干的,多少带有一点歪才的人,略带贬义。 <BR><BR>皮儿/皮的一养子的背称,含贬义。 <BR><BR>皮(闺)女/皮的——养女的背称,含贬义。 <BR><BR>双身子了——怀孕了。 <BR><BR>衣胞/衣——眙盘。 <BR><BR>双生(子)——双胞胎。 <BR><BR>背生子儿——遗腹子。 <BR><BR>老生子——父母40岁之后再生之子。 <BR><BR>吃妈/吃妈头——吃奶。 <BR><BR>妈头/妈头(穗)子/奶穗———乳头。 <BR><BR>认生——小孩子怕见生人,即怕生。 <BR><BR>老了——忌讳语。指老人死。 <BR><BR>丢了——忌讳语。指小孩天折。 <BR><BR>走了/不在了/过去了——忌讳语。指死了。 <BR><BR>送祝米——述宾短语。给产妇送礼。以前包括送大米或面粉,以及鸡蛋等。 <BR><BR>冲喜——人老有病,给他做好寿材、寿衣等,指望病会好。 <BR><BR>解灵柩——述宾短语。人死在外地,入碱后送回原籍,谓之。 <BR><BR>打墓——根据棺材的长度、宽度,地上挖一个坑,以便埋入棺材,谓之。 <BR><BR>圆坟——出殡后第三天,给坟添上土。 <BR><BR>包坟——“圆坟”之后,再给坟添上土。每年清明节去上坟时,都要包坟。 <BR><BR>囟门子——婴儿头顶跳动之处。顶门儿头顶。 <BR><BR>后脑勺/脑袋瓜子/脑袋瓜儿/头后巴子——一后脑。 <BR><BR>后脑窝子/脑膜勺——婴儿、幼儿颈子后部的凹下去的窝。 <BR><BR>脑门子/额勒头子/额勒盖子/天灵盖——额。 <BR><BR>腮帮子/腮鼓肚子——指嘴内的两侧,也指脸两侧的下部。 <BR><BR>枯缩纹——脸上的皱纹。 <BR><BR>眵目糊/眼屎——眼睑分泌出呆的黄色液体。 <BR><BR>眼眉毛/眼帘子/眼檩子——眉毛。 <BR><BR>耳朵边子——耳轮。 <BR><BR>耳朵唇子——耳垂。一 <BR><BR>耳-茸垢。 <BR><BR>(嗓)葫芦管儿———(1)喉结;(2)食管。 <BR><BR>咳嗓子嗡——连谓短语大声嚷。 <BR><BR>手脶脶——指纹,也包括手心的纹 <BR><BR>淋肩子——两肩下垂的人。 <BR><BR>脊梁沟子)——脊骨。 <BR><BR>胳膊拐子——胳膊肘儿。 <BR><BR>胳肢窝/胳拉肢/胳拉窝——腋。 <BR><BR>胳·跛/劓/哈痒——动词。人身上抓挠,使发痒。 <BR><BR>肚(目)脐子/肚跻子——肚脐(眼儿)。 <BR><BR>咕哝咕哝——(1)引申义:活动活动。(2)引申义:不断蠕动。 <BR><BR>捣咕捣咕/喃喃咕咕/喃咕嘀咕——背后多次说别人坏话。 <BR><BR>哽声/吭声——出声,说话。多用于否定式。 <BR><BR>褊——向上卷起。 <BR><BR>攉——倒掉。 <BR><BR>胡拉——不限于在一个平面上,而是用手前后、左右、上下地移动东西。 <BR><BR>扒蹅—(1)本义:翻动东西;(2)引申义:劳碌。 <BR><BR>作心——恶心。 <BR><BR>干哕—想吐又吐不出来。 <BR><BR>黑雀子——黑痣。 <BR><BR>麻雀蛋皮子/麻雀蛋皮儿——脸上较多的雀斑。 <BR><BR>老鸹蛋皮子——脸上有大片的雀斑,比“麻雀蛋皮子”还要多。 <BR><BR>截老瘴——述宾短语。止住疟疾再发。 <BR><BR>躲老瘴——述宾短语。以前,预计某日又要发疟疾,患者在那日天亮前走到离家远的地里蹲下来,以求把疟疾躲掉,称之。 <BR><BR>送老瘴——述宾短语。以前,别人在前面走.疟疾患者在他后面叩个头,指望能把疟疾转让给他。 <BR><BR>器物、用具 <BR><BR>(被)褡子———种装被子用的布套子。 <BR><BR>被褥(子)/盖体被子——包括被面、被里、被絮。<BR>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分享]阜阳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