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很有点讲不出的滋味,我们爱虫、玩虫,还是不要赌的好,只是兴趣爱好。
再讲“贾似道酷爱玩虫,并把前人及自己相虫,择虫,饲养玩斗的经验提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为后人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第一部虫谱“促织经”,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成为雅俗谈资。我以前以贾似道酷爱玩虫的意思刻了个盆,自己看看还有点得意,上照片,也让朋友们一乐。
看故事,品人生,凡事有个度,度不易把握,但必须把握。
本帖最后由 上里东 于 2013-3-9 09:01 编辑
人生苦短,玩过就好。都是凡人,有心出力,但一切都是扭曲的,还是苦中寻乐吧。
真是好文章啊。看了有好多的感慨呀
{:soso_e113:}{:soso_e113:}
贾相以斗蟀误国,但未必出过专辑,大玩家王世襄在《蟋蟀谱集成》里,已对此提出了质疑。
再者,看过《集成》的不难发现,后进对经谱有删补、有增益,当然亦会有败露。从这些不难察觉出,王世襄的质疑,是有道理的,不愧是大玩家。
蟋蟀情 发表于 2013-3-7 11:0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例三:老王,长我4岁,从小一起长大,钻石王老五。部队复员进国企。天斗星,不研究虫性、虫道。选虫 ...
唉,好像没有一个有好结局的嘛。遗憾哦。{:3_280:}
这已经不是养虫斗虫了 已经是纯赌博了 人不是说 小赌怡情大赌伤身么。
好{:soso_e179:}
感慨,{:soso_e127:}量力而行{:soso_e163:}{:soso_e163:}
再读邵老师好文!{:soso_e179:}
真心感慨,玩虫人定位很重要!
眼光再好,名头再响,但人没了,家散了,耐何?{:soso_e109:}
{:soso_e100:}好文
蛐蛐情老师绝对是个有情有义之人。佩服{:soso_e179:}
好贴。玩虫还是量力玩。不可过度。
{:soso_e163:}{:soso_e179:}{:soso_e142:}
邵先生嘉文,以前拜读过。再读一遍还是鼓掌!
{:3_300:}{:3_294:}{:3_292:}
为虫生为虫死为虫奔波一辈子,吃虫亏上虫当最后死在虫身上。没虫不行!
物质的基本元素,就是几种,却造就了没完没了的物种,为什么
就是要达到极限
那么人探索世界,也只有是极限,所以即便没有贾祖,按照这一逻辑,有必然有人研究出究竟结果来
{:soso_e160:}{:soso_e164:}{:soso_e179:}
好文{:soso_e179:}{:soso_e160:}{:soso_e163:}
好文。顶一下。
搬个板凳听故事!
{:3_294:}{:3_291:}
大鱼吃小鱼,当时的格局,南宋怎么做也是人为刀具我为鱼肉。蒙古的铁蹄踏遍欧亚。北一路灭了莫斯科大公国,成立金帐汗王国。南一路灭了南宋及南蛮番邦。莫非其他国家也有蟋蟀宰相?历史只是找个垫背的而已。{:soso_e144:}
前几年,也就是出银背紫那年,因频频出斗,每个人都熬夜吃不消,累得筋疲力尽,钱也好几十万赢进了,
我方代表有意侧了一下身,让出空档。我低头,手掩口鼻,仔细看了蓝项披一下,悄悄拍了我方代表屁股,表示可以斗。
正宗老赌棍!!!不过现在斗虫已不流行看虫配虫了。那是80年代,90年代的斗虫方式。现在斗虫,平时虫放在公养房养。斗虫时。根据虫的重量配对开斗。虫主根本无法看清楚对方的虫。像老邵这种偷鸡摸狗似地去看了对方的虫后,才决定开斗的方式已经不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