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虫网

标题: 关于蟋蟀牙齿力量来源的探讨 [打印本页]

作者: 青蛙变丸子    时间: 2008-3-9 00:13
标题: 关于蟋蟀牙齿力量来源的探讨

[attach]14321[/attach]
[attach]14322[/attach]
[attach]14323[/attach]
[attach]14324[/attach]
这是一张蟋蟀大颚的示意图,是用计算机自带的〈〈画图〉〉软件画的,十分抱歉画的很臭,因

为鼠标实在难控制。

精华帖子《[讨论]关于蟋蟀牙齿力量来源的探讨》,原因:好贴,有一定的技术含量!,用户操作:金钱5,经验20,魅力15



“铁板猪肝面”的原文

决定蟋蟀牙齿力量大小的关键在哪里?

有人说是牙齿的硬度,有人说腮帮的突出,近日看了一本书,分析的很透彻.
这里也请各位虫友说一下,不知有那位虫友解剖过蟋蟀头部.
蟋蟀是外骨骼昆虫,决定牙齿力量的是头部的肌肉,但因为是外骨骼昆虫,所以很难从外表看出头部肌肉的强大,但应该还是有规律可寻的.蟋蟀头部有四束肌肉,腮帮两侧的是展肌,就是张牙所需的,所以腮部不是关键的力量.
而真正决定蟋蟀牙齿力量的是两束收肌,这两束肌肉是长在后脑上的
所以这两束肌肉附着的体积越大那这两束肌肉的力量就应该越强,虫后脑从表面看不是平面的,所以怎么能看出后脑体积大呢




与“铁板猪肝面”探讨蟋蟀〈〈决定蟋蟀牙齿力量大小的的关键在哪里〉〉的问题。

你认为“.蟋蟀头部有四束肌肉,腮帮两侧的是展肌,就是张牙所需的。。。。。。决定蟋蟀牙齿

力量的是两束收肌。。。。。。”

是的,我以前也老是为这件事困惑,因为它关系到蟋蟀牙的:张牙、合牙、发力以及张合牙

方式;耐力、为什么不张牙了、为什么不合牙了、牙怎么会被打瘪了、牙怎么会被咬掉了,

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最初我的臆想和你是一样的(可能绝大多数人都是这么想),以为蟋蟀牙齿的开合是根据力

学上的杠杆原理(以一颗牙为例):牙的上方平面中间有一个轴作为支点,两边各有一束肌

肉,控制开牙的叫展肌,控制合牙的叫收肌,并且收肌强大一些、距离支点远一些;展肌弱

一些、距离支点近一些,这样就能形成咬合力比张牙力大的多的效果,从而给物种提供了更

多的竞争能力和生存机会。

其实这是不对的,这是人们习惯性的“想当然”的结果,没有准确的科学依据。

吴继传教授的书我看过,印象当中他没有提及过这个问题(是我记性太不好了,还是当时没

有注意这个问题,怎么会始终没有弄懂这个问题哪?)。如果吴教授和我们一样想当然,不

经验证就提出“展肌、收肌”的概念,那他就不是一个严肃的科学工作者,更谈不上当教授

了。我不是学生物的,只是因为爱好,为了搞清“存在现象”的一些机理问题,不得不对此

做一些研究。知识是有共性的,尤其是在方法、策略上没有本质的区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

做到触类旁通。这里只是试着探讨,肯定是比专业学者还是要差一截子的。(勿见笑)


我对蟋蟀的牙做过解剖,如图
蟋蟀的牙呈三角锥形,上口接近等腰三角形,底边朝向咽部,长约1。5—2。5毫米。

两腰边约1。5—2毫米,内侧腰边略长,平时被牙帘遮盖。

外侧腰边是我们平时看到的虫牙闭合时牙齿外露的部分(图中绿箭头所指),所谓牙齿宽厚

指的就是这里。

牙齿长度约2—5毫米,牙齿内瓤是空的,上部齿壁厚不足1毫米。

牙尖往上1。5—2。5毫米为实心部,牙尖及边缘部位呈黑色,质地坚硬。

牙齿的动力学原理是以上口外侧腰边为轴(红线位置)转动,轴边两侧有连接器(黑箭头所

指)与上颌骨连接并起支撑作用,牙齿肌(橙色线所示)附着在牙齿中空部,由牙齿肌提供

伸展、收缩产生牙齿开合的动力。

牙齿肌应该是肌肉群,既负责张牙又负责合牙,即牙齿肌群伸展,牙齿张开(深蓝色箭头所

指方向),伸展力不用很大。

牙齿肌群收缩,牙齿闭合(浅蓝色箭头所指方向)。收缩力可以很大。(据说鳄鱼嘴的闭合力

和张开力的比是七、八百比一)

一般具有大下颚的昆虫颚部都是这种结构

另据生物学的研究,人体有肌肉529条,蠹蛾幼虫有肌肉4061条。

以此推断蟋蟀的肌肉也应该有很多,都叫什么名字、有什么功能,科学还远没有研究到这一

步。对我们来讲,大致方向应该是非常明确的,深入到那个层次对我们最有利是我们最关心

的问题。绝不可由于知识封顶而去瞎琢磨甚至迷信,那样一定会浪费宝贵的精力甚至误入歧

途。

掌握一些基本知识,对于我们对蟋蟀的理解应该会有帮助和启发,了解了蟋蟀牙齿的结

构对于“脑线与斗性(牙力、牙硬)的关联”、“为什么古书上都主张少对蛐蛐打草”和“牙

上长包为什么厉害”、“怎样看出牙齿有力”等等问题就会产生理智的重新认识。

对肌肉力量的理解,分科学机理性研究和一般常识性认识,一般说,同种同类同性同品的生

物个体之间的差异都在同一个量纲之内,没必要去神化它们。至于什么蟋蟀的内压呀,什么

精神动力呀,什么逆配学说呀,等等等等,至今还没有找到进一步的科学依据。也不在本课

题的讨论范围之内。




总之,没有人能包打天下,也没有人能无所不通。

人类的知识,随便到一个书店就知道;各种各样的书籍浩如烟海,而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

我们首先要学会集中精力的能力,以自己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正确的认识问题。知识不

在多少而在于立足点和方法是否正确,对尚未搞清楚和比较离谱的道理,不妨抱着“姑妄说

之,姑妄听之”的态度。


只要是爱蟋蟀,肯下功夫,就一定会有收获。







作者: 赤足红旗    时间: 2008-3-9 00:17

仁兄辛苦了,先坐沙发!

[em27]
作者: 秋蟋雅致    时间: 2008-3-9 01:25

好帖!与我原来发过的一帖有异曲同工之处.

不过张牙的力量来自哪里?有待验证和商榷.


作者: TWBB00    时间: 2008-3-9 19:13
那给蟋蟀喂坚硬的食物就是锻炼它的头部四束肌肉啊,肌肉强健了,那咬力就重,这个帖子绝对科学,牛的。
作者: 永远的雷神    时间: 2008-3-10 11:37
楼主是哪位?为何玩两广蟋蟀?[em06][em06][em06]
作者: 赤足红旗    时间: 2008-3-10 13:32

只要是爱蟋蟀,肯下功夫,就一定会有收获。

说的好!

[em17][em27]
作者: TWBB00    时间: 2008-3-10 14:08

学习此类精华贴,一定要举一反三,早秋收来虫后,饲养一个阶段,投以生绿豆,生板栗(切记不要去壳),等等硬壳类食物,如果蟋蟀吃起来很轻易,那就表示四束肌肉特别发达,合口必定惊人,取胜的概率极高,牙硬就是将-----绝对没错的。玩虫就是要科学,这个帖子对我帮助真是太大了。(希望能见到楼主更多的科技贴)

科技昌盛,论坛必兴!!!

[em27][em27][em27][em17][em17][em17]
作者: 宁贝勒    时间: 2008-3-11 14:50

好帖要学习!

[em17][em17][em27]


作者: 一江春水向东流    时间: 2008-3-11 16:25

好贴,学习!!!


作者: 铁板猪肝面    时间: 2008-3-21 17:07

突然在这里看到这个贴,惊讶

[em01]
作者: 雅趣盎然    时间: 2008-3-21 22:18
好贴!学习啦.要玩好蟋蟀,确实离不开科学.
作者: 蓝颈罩砂    时间: 2011-7-22 17:17
拳王不全是因为拳头大才成为拳王的
作者: 小飞侠    时间: 2011-7-22 18:49
图呢???

作者: 春笋敖竹    时间: 2011-7-22 19:58
顶技术贴!{:soso_e181:}
作者: 武汉蛐蛐    时间: 2011-7-22 23:30
感谢楼主.无私帖.奉献贴.辛苦帖.内容有待研究论证.....
作者: 明易堂主    时间: 2011-7-23 00:14
这类探讨,无论正确与否,它的科学性、开拓性毋庸置疑!{:soso_e179:}
作者: 明易堂主    时间: 2011-7-23 00:14
这类探讨,无论正确与否,它的科学性、开拓性毋庸置疑!{:soso_e179:}
作者: 小飞侠    时间: 2011-7-23 01:39
赤足红旗 发表于 2008-3-9 00:17
仁兄辛苦了,先坐沙发![em27]

红旗斑竹,为什么我看不见图片啊?
作者: 马儿    时间: 2011-7-23 08:43
有道理
作者: 金线黄    时间: 2011-7-23 09:37
技术贴  小顶一下
作者: wd888    时间: 2011-9-24 23:04
一句话,牙齿硬不硬,还是要斗出来。
作者: 林子    时间: 2011-9-25 00:13
楼主可以入选国虫院院士{:soso__3688668912603222206_2:}
作者: 贯三贯    时间: 2011-9-25 00:35
{:soso_e163:}
作者: 人生几何    时间: 2011-9-25 07:49
不迷信 就有突破
作者: terrencelei    时间: 2011-9-25 09:30
就是沒看見所說的箭頭
作者: 东岳散人    时间: 2011-9-25 10:05
哪来的吴継传教授?自己封的吧?招摇撞骗吧!有人查证过,根本不是神马教授。{:soso_e113:}
作者: 忠勇信义    时间: 2011-9-25 11:26
受教了
作者: 花仙子    时间: 2011-9-25 13:34
实在不敢苟同,难道要知虫子牙力还需解剖了它?严谨科学态度那是没话说的,大多数可以确定为真理。但这些极具专业性的知识对识别虫子好坏帮助甚少,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是推广民俗文化而不是研究学科,广大玩家文化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推广中给大家带来乐趣快乐除非自养东西得到印证,而最能给大家带来效果的还是那些公认的伪科学(古今经验之谈){:soso_e112:}实践经验虽非站得住脚的学说,却在实战上往往帮助了广大玩家。每年秋兴,只要喜欢老少皆宜,我们玩虫玩久了的老朋友多多少少都有自己的一些经验(凡是有关蟋蟀的东西皆可),拿来大家分享,老手帮助新手,新手虚心学习,新手新的利好体会再反馈给老朋友,拿来探讨,共同帮助学习提高,多发技术贴(通俗易懂),真正乐在其中!弘扬蟋蟀文化就靠诸位大家共同努力言传身教,老祖宗带给我们的东西绝不能在我们这辈上丢失了{:soso_e118:},最后祝国虫全体网友虫季节日愉快,多出好虫恶虫{:soso_e100:},说多了题不知跑到哪里去了{:soso_e113:}
作者: 出售蟋蟀    时间: 2011-10-1 20:38
学习一下!请高手来讨论
作者: 灯_芯    时间: 2011-10-9 12:23
本帖最后由 灯_芯 于 2011-10-9 12:25 编辑

口重,我认为不简单是咬肌的面积问题,还跟虫当时的竞技状态有关,走毛口的和走7,8路的肯定不一样,贴铃顺与不顺也决定,打架咬的对象耐打程度,咬的部位都是关键,所以这个问题是综合的。一嘴走人,两种原因,1品级差距,2运气
作者: 人活着真没味    时间: 2011-10-9 13:10
{:soso_e179:}
作者: 贯三贯    时间: 2011-10-9 13:17
{:3_292:}{:3_292:}
作者: 397594821    时间: 2011-10-9 14:36
看不到图阿兄弟 重新上传下?{:soso_e154:}
作者: 睿王后人    时间: 2011-11-10 21:23
第一次见这么经典的分析,但个人还是认为,牙的坚硬程度还是取决于钙化程度,看光泽,颜色等方面来决定。咬合力则取决于头像起角,斗丝,颜色等方面。个人观点,勿怪。
作者: ylzh    时间: 2011-11-11 08:49
{:soso_e179:}{:soso_e179:}
作者: 透城香主    时间: 2011-11-11 09:25
专业{:soso_e182:}
作者: 7517217    时间: 2011-11-12 15:05
先顶{:soso_e179:}蚂蚁能举起自重百倍之物,跳蚤能越过自高百倍之度。关键看骨力。呵呵,说错勿怪{:soso_e160:}敬茶
作者: 微微    时间: 2011-11-24 12:44
有思想就好!
作者: 秋趣秋缘    时间: 2011-11-24 13:20
一句话:后脑抛。
作者: 一将难求    时间: 2011-11-25 17:34
好帖子{:soso_e179:}
作者: mashitu    时间: 2013-8-3 15:08
好贴,顶起
作者: 玻璃翅    时间: 2013-8-3 16:12
关键的三张图没了{:soso_e118:}
作者: yxz    时间: 2013-8-3 16:28
好贴,关键是头要爆。
作者: 殷老师    时间: 2013-8-3 21:33
技术贴,顶一下!
作者: 人活着真没味    时间: 2013-8-4 01:35
{:soso_e163:}
作者: 黑白旦    时间: 2013-8-4 02:16
顶,学习一下,谢了。{:soso_e160:} {:soso_e183:}
作者: 苍青2012    时间: 2013-8-4 10:53
非常佩服楼主的见解及尊重科学的态度。我想提出些许不同 的认识与楼主共同探讨:通常情况下肌肉发力有2种形式,收缩与膨胀。牙齿内的收肌是通过膨胀发力,导致收肌坚硬伸直,将已经张开的牙齿闭合。而一旦收肌松弛收缩,展肌收缩发力,牙齿即张开。如此循环反复,牙齿随机开关。人类的肌肉大部分是收缩发力,只有很少部分是膨胀发力,而昆虫正好相反,大部分是膨胀发力的。
以上认识只是个人观点,希望楼主指正。
作者: 灿烂涅槃    时间: 2013-8-4 13:13

研究后脑是有道理的,后脑就是斗丝、耳环所在部分。


我没有解剖过,但意外得到一只成虫的无肉头壳。


当时有只成虫死了,我把它扔进箱子里喂秧子。过了几天,发现虫被吃尽,只剩翅膀和头壳。我拎起触须准备把头壳扔出窗外。在迎着阳光的一刹那,我发现头壳有很蹊跷的透明处。一般来说,整个头壳在强光下都是透明的,类似茶色玻璃,但我分明感觉还有更通透近似无色玻璃的地方。于是,赶紧收手,迎光仔细打量。原来,蟋蟀的斗丝、耳环和星门,是近乎全透明的!因为秧子嘴小,把肉吃干净了,只剩纯粹头壳(头部外骨骼),斗丝、耳环、星门的奥秘才出现。有种说法认为,牙齿的伸展肌与收缩肌,就在斗丝、耳环之下。我认为有可能。因为我们所见斗丝、耳环(包括星门)的颜色,其实就是相应部位肉的颜色。传统上,以斗丝、耳环定虫色,又以斗丝、耳环分虫的优劣,或许不无道理。


当然,解剖学上,必须得有直翅目专家,显微操作,方可有定论。一般玩家,也只能猜测讨论,以作谈资,但实无必要神化。


作者: 秋兴202    时间: 2013-8-5 13:23
探索的科学精神可嘉,只是具体的说明还要深入些,比如为什么小头往往能把大头斗掉,或者咬合力比大头还强。好像咬合力不仅仅决定于收肌的力量大小。
作者: 睿王后人    时间: 2015-5-1 18:22
{:soso_e163:}
作者: 没有色    时间: 2015-6-22 17:40
真不容易!我想悄悄地问下楼主:走到这一步你自己觉得相虫的水平有质的飞跃了吗?
作者: 古月龙盘    时间: 2015-7-27 23:59
秋蟋雅致 发表于 2008-3-9 01:25
好帖!与我原来发过的一帖有异曲同工之处.
不过张牙的力量来自哪里?有待验证和商榷.

顶一记,先学习。然后谈感想。
作者: douququ123    时间: 2015-7-28 08:15
{:soso_e160:}
作者: 以蟲會友    时间: 2015-7-28 08:23
{:soso_e100:}{:soso_e100:}{:soso_e163:}
作者: 古月龙盘    时间: 2015-7-28 23:25
秋蟋雅致 发表于 2008-3-9 01:25
好帖!与我原来发过的一帖有异曲同工之处.
不过张牙的力量来自哪里?有待验证和商榷.

从简单实验看,虫牙内部有肌群,可分三种,其一,牙内中间有一束肌群,牙齿的生长,由这束肌群输送各类营养物质,牙尖和牙齿处没有肌肉,故这二处易变深色。它上着生在头壳内壁,斗线外侧和耳线内侧,下着生在牙内壁,与牙的开合无关。其二,牙的上沿外侧(牙线下位)着生着一束(相对最小一束)肌群,向上着生在耳线处,负责牙齿的开启功能。其三,牙的上沿内侧(饭板后面,与饭板分开)着生着一束较大(相对开肌)肌群,向上着生在头壳内壁,二个主斗线内侧,负责牙的合闭功能。
三束肌群韧性最强、着生最牢的是合闭肌,最弱的是牙内肌。牙的合闭力量,主看合闭肌的长短、多少、强弱。外看头型长度、宽度、高度,和脸的宽度、厚度、长度。再看二个主斗线间宽度和本身的长度,斗线和耳线的实心度,以及斗线和耳线的光色度(金、银、血红,都是上品线色)。
当然虫只仅有前路好是绝对不够的,中、后路,底盘也一定要相互配得上,包括环肌,内循环等等,才能支持前路的发力快慢、口力大小、持续久力、耐受力,吃得下,还得出。所以牙齿力量来源要整体看,是谓正道。
此是个人浅见,还望雅致兄多多赐教!为盼!
作者: 大红袍    时间: 2015-7-29 09:24
好帖!顶{:soso_e163:}{:soso_e156:}
作者: 黑皮阿弟    时间: 2015-7-29 13:35
MARK一下
作者: jiawenkai    时间: 2015-8-12 16:54
说的真好。此为心血所致耶!




欢迎光临 国虫网 (http://guochong.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