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虫网
标题:
雪山之友 浅谈“干老细糯”(转帖)
[打印本页]
作者:
蓝项金背
时间:
2011-1-19 15:10
标题:
雪山之友 浅谈“干老细糯”(转帖)
今年在宁阳收虫时,碰到一件事,记忆颇深。
在泗店的旅馆里,遇到了二位天津塘沽的斗户虫友,大家年岁相仿,北方人又特热情、豪爽,相处甚洽。得知我们第二天将要离开泗店那天晚上,天津虫友特地送来二条虫。打开盖子一看,虫到生得不错,但头光已开,项色已泛,翅衣、跳腿已起淡淡的油光,至少已爬上四十岁的年纪,杭州话叫“老皮壳”,拿回家落盆调养一、二天,便可出斗了。当我们婉转地告诉他,此虫已提性时,天津虫友带着疑惑不解地神色,说了句令我们听后同样感到吃惊的话:你们南方人选虫讲究“干老细糯”,“老”不就是指选虫要当龄吗?如此看来南北虫友交流实在太少啦。
蛐蛐儿作为一门古老的行业,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专门的语言,俗称行话、切口,这些行话、切口源于生活,不少是俚语方言,带有明显的地方色彩,而且一字(词)多义的比较多。如果对这些俗语了解的不够,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偏差。以下结合一些语言特点,谈谈我所理解的“干老细糯”。
“干老细糯”中的“干”和“底版干老”中的“干”相比,含义要来的窄一点。“底版干老”中的“干”既有干燥一层含义,同时还含有干净、清爽的意思。而“干老细糯”中的“干”主要强调的是翅衣要干,不能带水光。同时牙钳也不能有水光。
“老”其实跟虫的年龄上的轻和老没有关系,到是跟现实生活中我们吃的“老豆腐”的“老”字含义差不多,即指蛐蛐儿表层皮壳的坚韧程度。早秋头雾多、脑搭重、冬瓜霜浓、光皮薄项、膏药迹突现等都是虫不“老”的特征。
“细”:以前的书上描写女子肤色好,常用“细皮嫩肉,水灵灵的”。这里的“细”是指蛐蛐儿的种“细”。“白肉身,白六爪”就是判断虫是否“细嫩”的主要标志。
“糯”从字面上最难理解。以前曾听一位北方虫友抱怨过,他查阅了多本字典,也没搞明“糯”字的本义。“糯”是一种口感。现在到菜场去买菜,卖菜的会向你推销说:“这青菜已打过霜,很糯的”。没打过霜的青菜,水份略多,吃起来生脆点;而打过霜的菜,口感上软又有嚼头。在蛐蛐上引伸为虫的柔纫性。判断虫的“糯”,主要看虫的包扎紧松、边骨长短,软硬及尾锋粗细的程度。包扎松:象人穿着长袍马褂打架,碍手碍脚;边骨长硬:就象人趴在地上葡匐前进时,如果在身的两旁各夹上一块木板,很难发挥腰的力量;尾锋粗短黑:灵敏度不够,会影响虫的转身。
实践中“干与老”和“细与糯”是搭配在一起使用的。一般来说,“干老”之虫,爆发力强,打斗时发得出重口;“细糯”的虫,腰档软翻,灵活性好,韧性强,经得起缠斗和盘打。
杭州虫友在收虫时,还常用一个词——“ fong相”,来判断虫的优劣。“fong”(读上声),在现代汉语里属于不规范发音,所以没被字典收录。“fong”的字义跟邋遢、脏相近,与干净相反。“Fong相”主要是依据虫在色络上的纯净和外形上的美观的程度来辨别虫的好坏,部分含义与“干老细糯”的说法大致相同。比如:从虫色上看:虫色不分、牙色混、翅衣上有油迹、大腿两侧有邋遢斑;从虫的形相上观察:粗眉毛、大耳朵、拖鼻涕、锈肩、落头、大肚皮等。以上提到的都属于“fong”相一类,从实战中看,头色不分、牙色混的虫多数不会发口;而粗眉毛、大耳朵绝大多数不吃痛,属粗种。
所谓“路脚”不同,虫的品相也不同,不同产地的虫,在色面、形相上都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别。所以判断虫的“干老细糯”,除了要符合以上所提到的一些客观的评判标准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必须结合产地来分析判别。前面提到“白肉身”是判断虫是否“细嫩”的一个标准,现在不少“秧子虫”肚皮也显得比较白,但仔细观察,“秧子虫”的体毛缺少应有的亮度,白中带灰,没有润色。又如早秋宁阳虫的“白肉身”上不少都带一层淡淡的黄光,有的还伴有黄斑点;宁津柴胡店的虫,跳腿上普遍有酱油斑,但到出斗时,多数会隐去,也算“细”种。现在有的虫友在本地的旅馆里收虫,由于条件的局限,在这方面上,吃暗亏的也不少。
杭虫与山东虫相比:山东虫普遍“干老”,但“细糯”远远不及杭虫。
作者:
yxd888888
时间:
2011-1-19 15:10
{:3_292:}{:3_292:}
作者:
蓝项金背
时间:
2011-1-19 15:10
沙发!
作者:
蓝项金背
时间:
2011-1-19 15:14
回复
yxd888888
的帖子
好快的出手! 佩服佩服!!
作者:
悟性第一
时间:
2011-1-19 15:19
消化过的理论.要顶!
作者:
盛泽福明
时间:
2011-1-19 15:29
作者:
宁贝勒
时间:
2011-1-19 15:34
好!
作者:
蓝项金背
时间:
2011-1-19 15:38
回复
盛泽福明
的帖子
欢迎!
作者:
赤足红旗
时间:
2011-1-19 15:53
作者:
蓝项金背
时间:
2011-1-19 16:00
这篇帖子写的已经比较到位了,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者:
ntsgq
时间:
2011-1-19 17:07
好帖,顶
作者:
ba001
时间:
2011-1-20 13:09
作者:
明易堂主
时间:
2011-1-20 15:07
作者:
春笋敖竹
时间:
2011-1-20 16:57
作者:
蛐秋白
时间:
2011-1-20 18:56
作者:
值得庆贺
时间:
2011-1-20 18:59
作者:
长乐居士
时间:
2011-1-20 21:27
蓝项金背 发表于 2011-1-19 16:00
这篇帖子写的已经比较到位了,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者:
春笋敖竹
时间:
2011-1-21 07:50
蓝项金背 发表于 2011-1-19 16:00
这篇帖子写的已经比较到位了,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确实到位,条理清晰,不可多得的好文章!
作者:
河边柳树下
时间:
2012-3-2 19:00
学习了,谢谢{:soso_e179:}
作者:
majulin
时间:
2013-7-8 11:36
{:3_294:}
{:3_291:}
{:3_292:}
作者:
521046761
时间:
2013-10-14 11:34
{:soso_e179:}
作者:
大黑手
时间:
2013-10-14 11:57
{:soso_e183:}{:soso_e163:}学习
作者:
007黄金眼
时间:
2013-10-14 13:08
不错的转帖,谢谢楼主!
作者:
天津---秋虫
时间:
2013-10-14 19:39
好文章,好好好{:soso_e179:}
作者:
殷老师
时间:
2013-10-18 07:49
学习了!
作者:
深海
时间:
2013-10-18 09:00
{:soso_e163:}学习了
作者:
点到即止
时间:
2013-12-10 14:34
个人对于“干老细糯”的其他理解对楼主帖子若干补充:
1、“干”----相对于蛐蛐的早期而言,通常在早秋形容蛐蛐有色无光,浑身罩雾就是干的外观体现。
2、“老”----不仅仅是蛐蛐生长的硬件干老,还含有蛐蛐内在精神的老结和老练。俗话说少年老成,年龄不大处事却很老练。对蛐蛐来说,是神态动态上体现出的一种成熟的精神面貌;
3、“细”---是说蛐蛐要种细品纯。可以说,细代表了蛐蛐的等级。外观上我个人认为主要体现在脑线上。斗丝、耳环型生的标准(一眼就能区别青黄紫的脑线组合),线色如入木三分,色感如骨如玉的这种脑线,即使其他部位有欠缺,也是细种蛐蛐;
4、“糯”---我认为糯是一种内在的东西。粽子大家都吃过,口感是软中有韧。又好比是太极柔中带刚。外观上在蛐蛐当令时全身似油非油光泽细腻,也可以用润来形容。就像一块古玉,色在内光在外,玉润。
作者:
2458288177
时间:
2014-1-22 08:47
好帖{:soso_e179:}
作者:
睿王后人
时间:
2014-1-22 18:00
{:soso_e163:}
作者:
龙虫客
时间:
2014-1-29 16:39
{:soso_e183:}
作者:
仙人掌
时间:
2014-4-30 18:46
好帖子,收藏了!
作者:
majulin
时间:
2014-7-25 10:59
作者:
亳州白玉
时间:
2014-7-25 14:09
{:soso_e163:}{:soso_e179:}
作者:
愚愚
时间:
2014-8-11 16:45
学习了!学习了!
作者:
汕园图片社
时间:
2014-8-11 17:18
涵盖了大概,要顶。{:soso_e113:}{:soso_e179:}
作者:
来年只只赢
时间:
2014-8-12 00:29
河边柳树下 发表于 2012-3-2 19:00
学习了,谢谢
{:soso_e179:}
作者:
五彩神仙鱼@
时间:
2014-8-12 03:10
{:soso_e183:}{:soso_e182:}
作者:
展翼
时间:
2014-8-18 15:17
细糯解释的很到位,紧包扎肉身紧实且柔韧性好,耐盘夹不怕痛。反之粗松之虫,身形硬,转身不灵不吃痛,通常一碰牙掉头就跑。
作者:
老根新芽
时间:
2014-8-29 06:07
拜读了,南北同好的年轻人中北方人学南虫佼佼者好像多一个
作者:
抓虫的农村小子
时间:
2014-8-29 09:24
{:soso_e179:}
作者:
马虎眼
时间:
2014-9-24 18:27
先顶再看{:soso_e179:}
作者:
白露横江
时间:
2014-11-1 10:01
坦白说,玄。没看懂。
作者:
老根新芽
时间:
2015-1-3 14:50
好帖
作者:
一鸣贤士
时间:
2015-5-14 17:33
学习{:soso_e183:}
作者:
我为虫狂
时间:
2015-5-15 09:06
{:3_293:}{:3_293:}
作者:
yb700721
时间:
2015-5-15 12:23
谢谢分享!
作者:
douququ123
时间:
2015-5-17 14:34
{:soso_e160:}
作者:
听叫高手
时间:
2015-5-17 15:43
{:soso_e179:}
作者:
majulin
时间:
2015-8-18 07:14
{:soso_e163:}
作者:
暗夜公爵
时间:
2015-8-18 10:49
{:soso_e163:}{:soso_e179:}
作者:
中二
时间:
2015-9-8 14:01
{:soso_e142:}{:soso_e163:}
作者:
1825629986
时间:
2015-10-3 21:41
我养过一条真正“糯”的虫,看上去象糯米一样,八上峰。文字很难表达。
作者:
苏州小青
时间:
2015-10-4 01:15
分析透彻,必须顶一个!
作者:
兔子扬言要玩我
时间:
2015-10-4 13:34
{:soso_e179:}
作者:
以蟲會友
时间:
2015-10-4 21:06
{:soso_e179:}
作者:
以蟲會友
时间:
2015-12-16 20:15
再细读大作得益不少收藏了
作者:
老将军
时间:
2015-12-16 21:39
作者:
老将军
时间:
2015-12-16 21:39
作者:
开花黄麻头
时间:
2016-3-5 12:54
顶
作者:
大红袍
时间:
2016-3-5 16:45
{:soso__10169062262133571330_1:}
作者:
大红袍
时间:
2016-3-5 16:46
{:soso__16324640235148804817_2:}
作者:
大红袍
时间:
2016-3-5 16:47
{:soso__10783695937804309024_2:}
作者:
大红袍
时间:
2016-3-5 16:48
{:soso__141027725967173196_2:}
作者:
大红袍
时间:
2016-3-5 16:49
{:soso__3409329614010722382_4:}
作者:
过客访古斋
时间:
2016-5-29 12:20
明了易懂,谢谢学习了~~~~~~~~~~~
作者:
张天意
时间:
2016-5-29 21:33
产地是绝对的,虫是相对的,我对干烂细糯的理解
作者:
静心2009
时间:
2016-5-29 22:51
{:soso__10169062262133571330_1:}
作者:
披袍显甲
时间:
2016-7-4 13:35
好帖,讲的透彻易懂
作者:
神出鬼没
时间:
2016-7-4 13:58
这种说法,有些地方与山东虫不太合拍,比如柏良先生在秋战韬略里讲到额线像一把尺子横在在那儿的蟋蟀,称之为青麻一线,将军带剑。而我在实战中也玩过一些粗眉线的虫,很能打
欢迎光临 国虫网 (http://guochong.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