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虫网
标题:
【若虫秧子生长期】
[打印本页]
作者:
小馬哥
时间:
2013-5-18 03:39
标题:
【若虫秧子生长期】
本帖最后由 小馬哥 于 2015-7-1 09:28 编辑
http://s.yytcdn.com/swf/common/playerloader.$47627.swf?file=http%3A%2F%2Fs.yytcdn.com%2Fswf%2Fcommon%2Fexplayer.%2447628.swf&videoId=181883&refererdomain=user.qzone.qq.com&haslogo=true&autostart=true&epId=3
常见的蟋蟀每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土中越冬。卵单产,产在杂草多而向阳的田埂,坟地,草堆边缘的土中。越冬卵于10月产下,第二年4~5月孵化为若虫,此为一壳。若虫蜕皮皮6次(即6个龄期),俗称七壳。每次3~4天,共需20~25天羽化为成虫。成虫寿命141~151天。
一直有个想法,要将蟋蟀从1-6龄期的若虫生长情况,以照片形式向广大虫友展示,让大家对蟋蟀的生长过程有一个直观、科学的了解。为此我做了事先准备:
一、将去年的野籽卵进行加温,孵化了约5000只,按每箱200只饲养,共使用了25个泡沫箱,二、购买了微单相机,对若虫的每天生长变化进行精细照相,三、打印1毫米方格为单位的背景纸,作为评估若虫生长阶段体形变化的对照值。四、暖房室温设定为28度,湿度设定为65%,五、人工饲料每天更换,确保虫子取食充足。现将若虫生长情况向大家汇报如下:
1、经过20多天的加温,虫子开始大量孵化,左上角之虫体色玉白,为刚孵化10分钟的虫子,下部两只体色发黑,孵出3小时以上。
[attach]78975[/attach]
2、刚孵化的1龄,体长2毫米(占有2个1毫米的方格),宽度不足1毫米,头的长宽比例明显大于脖子,绝对的大头,但是随着龄期的增加,头逐步缩小。造成头部逐龄缩小的原因,目前不清楚。可能的解释是,虫子为了确保身体钻出卵壳的需要吧。
[attach]78976[/attach]
3、也有体长接近3毫米的1龄,属于绝对的大块头。证明野籽卵的发育阶段,已经表现出个体差异,或者叫做基因差异。这种差异,本人曾经做过一个极端的实验,在5月份将3只自然孵化的1龄,放在冰箱冷藏室6天(3-5度)后取出观察,2只干瘪死亡,1只伏盒子不动,约半分钟,双须缓缓扫动,并跃起跳出窗外。个体之间的体能差异,表现得令人难以置信。
[attach]78977[/attach]
4、孵化48小时,虫子的肚子开始明显鼓出,体形拉长,体色转淡呈玉白色(因使用矿灯照明,偏色很厉害),有趣的是两根尾锋是绝对朝天。
[attach]78978[/attach]
5、孵化3天的虫子,肚子更加隆鼓,对比两大腿快找不着北了。体长已接近3毫米。
[attach]78979[/attach]
6、发现一个有左腿残疾的1龄,证明在卵的阶段,个别卵的发育出现问题。
[attach]79018[/attach]
7、包括出壳不顺,体形扭曲得像蜈蚣。由此可见从人工繁育角度,三尾母本的选择很重要。
[attach]78981[/attach]
8、孵化第四天,1龄的状态很活跃,体长约3毫米,呈现小头大肚的模样。
[attach]78982[/attach]
9、体色明显转淡,肚子明显隆鼓,体色出现蜡光,肚子的宽度明显超过1毫米,行动灵敏,活泼可爱,活像成群的白蚂蚁幼虫。
[attach]78983[/attach]
10、同为第四天的1龄,个别虫子的肚子隆鼓不足、肚腹瘦长。因此即使在1龄,虫子已经表现出明显的生长差异,进一步说明亲本特别是母本选择的重要性。
[attach]78984[/attach]
11、第五天,1龄的脖子出现脱节,证明体内营养积累进一步增加,新的表皮已经形成。
[attach]78985[/attach]
12、1龄5天的虫子,肚皮的环状节皮颜色变深,即旧表皮开始脱离。这是新表皮形成后将旧表皮顶起的原因,由于旧表皮的表面积比较小,所以形成了环状的脱节,随着新表皮的进一步增殖,旧表皮逐步壳起,颜色越来越深,就形成现在看到的环状节皮。
[attach]78986[/attach]
13、第五天的1龄,除了肚子明显鼓出外,体长明显增加,达到了3毫米,宽度约1毫米。
[attach]78987[/attach]
14、第五天的标准像,脖子撑出,环状旧表皮变深。
[attach]78988[/attach]
15、同为1龄,少数个体的长度接近4毫米,个头非常的大
[attach]78989[/attach]
16、1龄第六天,脖子脱出更加明显,包括脖子与肚腹的环节也脱出,腹背环状表皮之间,露出了淡色的新表皮,体长超过3毫米。脖子撑出的原因应该是旧头壳没有伸缩性,头部的新表皮只能暂时延伸保存在脖子部位,这样就导致了成群白脖子秧子的出现。虫子之间白脖子伸出的长度并不一致,证明头部细胞增殖的数量有差异,提示有一个判断虫子今后头形大小的办法:即测量每龄秧子脖子伸出长度,就能预测成虫后是大头还是小头。
[attach]78990[/attach]
17、第七天,出现了2龄初蜕,体长3毫米,宽度接近1毫米,头形依旧大的出奇,比脖子、身体明显宽大,并能看到斗线。
[attach]78991[/attach]
18、同时出现了体长4毫米、体宽1毫米的超级2龄大块头。进一步证明了在选育阶段,对亲本选择的重要性。
[attach]78992[/attach]
19、2龄初褪和1龄后期的对比:体长差不多,头脖,有明显区别。
[attach]78993[/attach]
20、两龄的大腿比1龄明显增大了几倍
[attach]79020[/attach]
21、有个别蜕皮不顺的2龄。可能的原因是室内的湿度只有65%,有些虫子分泌的蜕皮液数量不足,蜕皮过程中,因环境湿度较低,蜕皮液蒸发后,导致皮壳蜕不下来。这样的虫子,一般就是卵泡无疑。
[attach]78994[/attach]
22、2龄第三天,体长已经达到5毫米,个体是1龄的好多倍。
[attach]78995[/attach]
23、第四天的2龄,肚子隆鼓达到高峰,体则最淡,但是环状节皮还没有明显壳起,证明新表皮虽然开始形成,但是新旧表皮之间的溶解尚未发生。由于旧表皮尚处于完全伸展阶段,没有发生缩皱,形成环状节皮,所以体色最淡。
[attach]78996[/attach]
24、2龄第五天,环状节皮形成,虫子又进入脖子脱出的状态。
[attach]78997[/attach]
25、2龄5天的体色似乎比1龄的颜色深,可能的原因是个体长大后,在放大的情况下,环状节皮看上去更加清晰了而已。
[attach]78998[/attach]
26、采用2次放大的方法,2龄虫子大约放大了200倍,实际个头比普通的蚂蚁还小。
[attach]78999[/attach]
27、2龄6天,脖子伸出的情况似乎没有1龄明显,但是脖子和肚腹之间的伸出还是很明显。这种情况是否证明头部细胞的增殖在减弱?
[attach]79000[/attach]
28、给大家看一下2龄群体。这批虫是同一天孵化,但是经过12天的生长,生长节律虽然总体整齐,但是有少数生长较慢或者生长加快。这种情况应该是亲本个体差异所导致。
[attach]79001[/attach]
29、再看一张更加清晰点的照片。左中一虫环状节皮出现,其他没有进入环状节皮的阶段。并且在肚腹的隆鼓程度上也有些微的区别。
[attach]79002[/attach]
30、再看一张很典型的照片:4只2龄虫子,左右两只为正常生长2龄第六天的状态,上部一只的个头超大,还有一只似乎2龄初褪。生长差异非常明显。所以选种的意义是非常重要滴。一是上部的大块头肯定是今后留选得对象。那只2龄刚蜕的虫子,1龄的生长期达到了11天,个头比左右两只的2龄第六天要大出一点。
[attach]79003[/attach]
31、再看一张特写:同为2龄,除了头脖差异不明显,肚子隆鼓程度和腿脚的差异估计相差1倍以上。大块头这只估计在1龄阶段长度达到3毫米。
[attach]79004[/attach]
32、第七天,出现了3龄:体长大约4毫米,宽度超过1毫米。与1龄、2龄的最大差别是头形的扩大程度,明显不如1龄和2龄。这种情况在2龄6天时就发现,虫子的脖子脱出长度明显缩短,并导致了头部体积扩大方面的明显缩水。
[attach]79005[/attach]
33、部分3龄的虫子,生长节律相差了3天。
[attach]79006[/attach]
34、个别3龄,竟然出现了腿爪被咬掉的情况。
[attach]79007[/attach]
35、3龄第三天的状态,秧子颜色转淡,肚子隆起。
[attach]79008[/attach]
36、独腿的3龄,在体形上似乎更加大一些。
[attach]79009[/attach]
37、3龄第四天的虫子,体长基本达到7毫米,是1龄的2倍多。体色又进入蜜蜡色的阶段。
[attach]79010[/attach]
38、虫子的生长节律表现得更加差异化。这应该是野籽的基本特点。
[attach]79011[/attach]
39、虫子的肚子隆鼓方式也表现出差异,有的是拉长,有的隆鼓,应该跟今后的体型有关系。
[attach]79012[/attach]
40、进入了第五天的状态,奇怪的是,头脖、脖肚之间的脱节程度,越来越小。可以这么认为,虫子的发育速率在降低,细胞增殖的数量在减缓。
[attach]79013[/attach]
41、第六天,出现了少部分的4龄,而且虫子发育差异比以前更加明显。
[attach]79014[/attach]
42、第七天,进入了4龄蜕化高峰。有种感觉,野籽与白虫的最大区别在于大腿。野籽1代即使在室内饲养,其大腿的粗壮程度堪比野生虫,非常的粗壮圆长。
[attach]79015[/attach]
43、4龄的长度约7毫米,宽度2毫米略超。与3龄相比个头扩大了许多倍。但是头的宽度与脖子越来越接近。1-2龄时期的大头现象全部消失。
[attach]79016[/attach]
44、4龄2天,肚子又进入初步隆鼓阶段,体长达到8毫米,相对1龄增殖了好多。
[attach]79017[/attach]
45、4龄第三天,体长9毫米,头脖宽度2毫米,肚子的宽度3毫米。虫子的身体开始有毛绒感。
[attach]79019[/attach]
46、可以做个对比:1龄3天的体形大约为长度2.5毫米,宽度0.5毫米(以脖子为依据),4龄3天的虫子长度9毫米,脖子宽度2毫米。表面积至少相差了14倍。1龄初褪的体长2.0毫米,脖子宽度0.5毫米,4龄初褪的长度7毫米,脖子宽度2毫米,二者相差了14倍。但是有一个情况值得重视,虫子的宽度明显增加了,1龄的长宽比=4:1,4龄的长宽比=3.5:1,虫子通过牺牲头部的增殖来增加身体的宽度了。至于体积的倍数,由于技术操作困难,今后设想用体重来对比了。[attach]78974[/attach]
[attach]79022[/attach]
[attach]79023[/attach]
[attach]79024[/attach]
[attach]79025[/attach]
[attach]79027[/attach]
[attach]79026[/attach]
[attach]79021[/attach]
作者:
逍遥津
时间:
2013-5-18 04:32
专业{:soso_e179:}
作者:
阜新蛐蛐
时间:
2013-5-18 08:04
好!分享学习了!
作者:
lzb
时间:
2013-5-18 08:05
够详细,辛苦了上茶。{:soso_e160:}
作者:
欢喜
时间:
2013-5-18 08:07
记录蛐蛐旳秧子1--4龄成长洋细的过程,希望后面有5龄到一直成虫的过程,供大家欣赏,那就圆满了。{:soso_e163:}
作者:
一介布衣
时间:
2013-5-18 08:52
小马哥是个有心人,赞
作者:
好好的
时间:
2013-5-18 09:03
{:soso_e183:}谢分享
作者:
赤足红旗
时间:
2013-5-18 09:04
辛苦了!{:soso_e160:}
作者:
老克勒
时间:
2013-5-18 09:23
小马兄辛苦了
作者:
微微
时间:
2013-5-18 10:10
享受过程的喜悦
作者:
平头宜昌
时间:
2013-5-18 10:22
{:soso_e181:}
作者:
白清黄
时间:
2013-5-18 12:08
今朝网速可以哦,没受访音乐的拖累,基本看完,
作者:
冰是沉睡的水
时间:
2013-5-18 13:10
太专业了,不是一般人玩的。
作者:
duyiwuer
时间:
2013-5-18 15:33
作者:
平色平相
时间:
2013-5-18 18:20
感谢分享{:soso_e100:}
作者:
xdp
时间:
2013-5-18 18:53
{:soso_e179:}{:soso_e163:}
作者:
探花使者
时间:
2013-6-16 19:23
{:soso_e102:}{:soso_e179:}
作者:
小虫大牙
时间:
2013-6-16 19:33
大神奇了,你就是神人,不是平常人{:soso_e128:}
作者:
ю._尛_愑_ж
时间:
2013-6-17 02:53
{:soso_e179:}
作者:
以蟲會友
时间:
2015-7-2 10:39
辛苦了丶很详细完整丶对怤表示敬意
作者:
813378081
时间:
2015-7-2 12:22
巅峰
作者:
秋兴202
时间:
2015-7-3 11:58
靠,小马哥,这是2年前的事了。不过,你可以续补一下,不算卵里出来,秧子一共9蜕皮,剩下的几蜕由你完成特写喽
作者:
喜欢玩蟋蟀
时间:
2015-7-3 17:49
{:soso_e179:}{:soso_e179:}{:soso__10169062262133571330_1:}
作者:
古月龙盘
时间:
2015-7-3 22:52
欣赏,学习。你真有才!
现在‘秋兴202’说,不算卵里出来,秧子一共9蜕皮。如算上卵里出壳,就十蜕皮了。晕!
作者:
寿州小王爷
时间:
2015-7-4 02:15
好像还没说完,
作者:
zhangguoqing
时间:
2015-7-13 11:52
{:soso_e160:}
作者:
小馬哥
时间:
2016-6-1 17:55
本帖最后由 小馬哥 于 2016-6-1 18:27 编辑
秋兴202 发表于 2015-7-3 11:58
靠,小马哥,这是2年前的事了。不过,你可以续补一下,不算卵里出来,秧子一共9蜕皮,剩下的几蜕由你完成特 ...
【若虫秧子生长期】
蟋蟀孵化、生长期的计算公式
经过对蟋蟀自然孵化和生长的观察+实验结果得出如下规律:
1、蟋蟀孵化的临界温度15度,孵化积温常数580度日;
2、蟋蟀生长临界温度15度,生长积温常数750度日。
蟋蟀孵化、生长期的计算公式:n=k/(t-c)【不是最高值,也不是最低值,是中间值】
n——孵化、生长天数
k——积温常数
t——孵化、生长实际温度
c——孵化、生长临界温度
当孵化温度是30度时,孵化天数为n=k/(t-c)=580/(30-15)=38、67天=928小时
当生长温度是30度时,成虫天数为n=k/(t-c)=750/(30-15)=50天=1200小时
实验还发现,虽然蟋蟀孵化、生长的临界温度都是15度,但蟋蟀卵在8——15度时胚胎就开始发育,而在15——18度之间却很难孵化出幼虫,这个温度区间基本属于蟋蟀卵的滞育温度区间,温度达到20度,则出虫率大幅提升。
幼虫的滞育温度区间则在8——12度,低于8度开始大批死亡,高于12度则能继续发育,虽然发育速度很慢。
这个公式也许对人工孵化蟋蟀的朋友有用,特别是掌握出虫时间,可用温度来调节,同时孵化的虫卵或同一批幼虫,通过不同的温度可以提前或延后它们的成虫期。
作者:
zhangguoqing
时间:
2016-6-1 21:17
{:soso__10169062262133571330_1:}
作者:
老根新芽
时间:
2016-6-2 15:53
秋兴202前言被实践证明有误,一般需七天方可一脱,近日常温二十度左右似十数日方可,谢谢马哥
作者:
bxmy
时间:
2016-6-2 23:12
我的观察是,就拿大棚蛐蛐生长看,一般5月17号左右孵化成一蜕幼虫,然而要到8月1号以后才能最早出成虫,75天左右才出虫还是在大棚里的,要是算自然环境下,6月初出虫,到8月20号左右才大出成虫,至少也是七、八十天啊
作者:
老根新芽
时间:
2016-6-3 07:39
马哥的五十天应是三十度棚内
作者:
qwe601226
时间:
2016-6-3 11:51
欢迎光临 国虫网 (http://guochong.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