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虫网

 找回密码
 虫友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3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佛门禅话:一撮生命的清茶(附点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1-17 13:08: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bbs.puertea8.com/attachments/dvbbs/2007-7/20077271755573878.jpg"> <BR><BR></P>
<P align=left><BR><BR><BR>一个屡屡失意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普济寺,慕名寻到老僧释圆,沮丧地对他说:“人生总不如意,活着也是苟且,有什么意思呢?” <BR><BR>  释圆静静听着年轻人的叹息和絮叨,末了才吩咐小和尚说:“施主远道而来,烧一壶温水送过来。” <BR><BR>  稍顷,小和尚送来了一壶温水,释圆抓了茶叶放进杯子,然后用温水沏了,放在茶几上,微笑着请年轻人喝茶。杯子冒出微微的水汽,茶叶静静浮着。年轻人不解地询问:“宝刹怎么用温茶?” <BR><BR>  释圆笑而不语。年轻人喝一口细品,不由摇摇头:“一点茶香都没有呢。”释圆说:“这可是闽地名茶铁观音啊。”年轻人又端起杯子品尝,然后肯定地说:“真的没有一丝茶香。” <BR><BR>  释圆又吩咐小和尚:“再去烧一壶沸水送过来。”稍顷,小和尚便提着一壶冒着浓浓白汽的沸水进来。释圆起身,又取过一个杯子,放茶叶,倒沸水,再放在茶几上。年轻人俯首看去,茶叶在杯子里上下沉浮,丝丝清香不绝如缕,望而生津。 <BR><BR>  年轻人想要去端杯,释圆挡开,又提起水壶注入一线沸水。茶叶翻腾得更厉害了,一缕更醇厚更醉人的茶香袅袅升腾,在禅房弥漫开来。释圆一共注了五次水,杯子终于满了,那绿绿的一杯茶水,端在手上清香扑鼻,入口沁人心脾。 <BR><BR>  释圆笑着问:“施主可知道,同是铁观音,为什么茶味相差这么大吗?” <BR><BR>  年轻人思忖着说:“一杯用温水,一杯用沸水,冲沏的水不同。”释圆点头:“用水不同,茶叶的沉浮就不一样。温水沏茶,茶叶轻浮水上,怎会散发清香?沸水沏茶,反复几次,茶叶沉沉浮浮,才能释放出茶的清香。世间芸芸众生,又何尝不是沉浮的茶叶呢?那些不经风雨的人,就像温水沏的茶叶,只在生活表面漂浮,根本浸泡不出生命的芳香;而那些栉风沐雨的人,如被沸水冲沏的酽茶,在沧桑岁月里几度沉浮,才有那沁人的清香啊。” <BR><BR>  浮生若茶,我们何尝不是一撮生命的清茶?命运又何尝不是一壶温水或炽热的沸水呢?茶叶因为沉浮才释放了本身的清香,而生命,也只有遭遇一次次挫折和坎坷,才激发出人生那一脉脉幽香。 <BR><BR><BR><BR><BR><BR>温、沸、香。 <BR><BR>三态,三境, 说到底,要领会真智慧,是须要破掉的。 <BR>然则释圆如是说,是劝世人“生心”,临人生当作如是观。生如是心而临人生。是劝世人-------修福。 <BR><BR>然则释圆的临劝智慧,却渺渺若云烟呢。 <BR><BR>浮生若茶,曾经一直以为可以我主我沉浮,可是现在对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更有体会,自己的命运未必就一定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是在提壶之人的手里。 <BR><BR>而那些栉风沐雨的人,如被沸水冲沏的酽茶,在沧桑岁月里几度沉浮,才有那沁人的清香啊</P>
<P align=left><BR> </P>
<P align=center></P>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7 13:10:06 | 只看该作者
<P><STRONG>石上禅踪</STRONG><BR><BR><BR>许多年来,那里早已失却了碧水悠悠。然天涯散落,始终魂牵梦萦,一直坚信前生她必是我荡楫浮舟的家园,才有今生的故园羁思。 <BR><BR>曾经风起处,青山隐隐,烟水氲氤。茫茫箫声一曲,尘梦忽起。江心扁舟摇晃,星光迷离,是渔舟唱晚的古典韵致,亦或高山流水的会心一笑?<BR><BR>非水乡泽国,亦无月湖琴台,只是一样的月光,一样的夜色,欲将心事付瑶筝,月下琴声一泻千里,依稀子期逆舟而来,浩然长叹曰:“先生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如今可得一处青山绿水?”<BR><BR>桃李春风一壶酒,纵然天地混沌,日夜不分,与君分杯酒,君眉心眼底雅韵恍若青山绿水。<BR><BR>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BR>子期一去,伯牙心弦难传,唯有摔琴谢知音。<BR><BR>明月时常照皎洁,又是一样的月光,一样的夜色。<BR>天竺寺外,葛洪井畔,有牧童骑牛唱道:“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BR><BR>这是一个前世今生的约定。李源在一刹那间便明了小牧童是故人圆泽禅师的另一世。<BR><BR>李源甘舍豪宅为慧林寺,请圆泽禅师为住持。而圆泽禅师为了不逆友人之意,舍陆路走水路。<BR><BR>两相舍弃,事前皆是知道这一舍的结果。<BR>岂知住世金银宝,借汝闲看几十年。作为万丈红尘中人,李源为友人舍下了尘世中多少人一生寻觅的利碌荣华。<BR>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作为修行高僧,圆泽为友人舍弃的是一切之根本的生命。<BR><BR>这一舍便舍下了一段三生石上旧精魂的佳话。十二年后,李源见到圆泽转生的牧童,多少等待与期许只化为一句:“泽公安否?”圆泽禅师的后身答曰:“李公真信士也!”两世轮回,此身虽异性常存。<BR><BR>千秋之下,暗淡了多少鲜活的容颜,荒芜了多少尘世兴衰。时空变幻,便如眼前这波汪洋,浪涛依旧滚滚,然而今汽笛长鸣,百废俱杂。渔舟唱晚,高山流水随着渔樵佳话淹没在滚滚洪流中。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是这轮明月几回经古又逢今。<BR><BR>高山流水知音少,绿树红花年岁多。<BR>徐志摩云:“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BR>顺其自然,不汲汲于追求。<BR><BR>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BR><BR>叶先生可谓智者。</P><STRONG>山间无雪,古寺寂静</STRONG><BR>    <BR>    <BR>  一丛丛的修竹在野地里迎风而立,萧萧声中给这个贫瘠的世界平添了一份忧伤。杏子林中的隐晦与迷惘渐渐透散出来,山中雾气正浓。溪边的流水泛着游鱼的悠闲一路唱着情歌向山下跑去,砍柴樵夫的身影在密密的丛林中一闪而过。山中古松千本,翠盖入云。静的有些阴森,偶尔一两声鸟鸣,更是幽寂,但有了活意。逃亡者遁入山中,脸色平静安详。<BR>      <BR>  山下。是一片开的正艳的荷花。野荷的芳香在山间弥漫,仿佛仙乐一般,撩人心魂。山间的空气极清新,各种花草树木的气味随意地游走,它们自由而快乐。高大的木百合在野荷香气的吹拂下,孤芳自赏,一派遗世而立的清高。人世无情,花木有心。在山中自由自在的生涯里,逃亡者每夜长叹,声可裂帛。<BR>      <BR>  笑语盈盈暗香去。天上的星星北落师门。花在夜间开的更艳,像是与星星一起调情。夜凉如水,风从山间吹来,花香袭人。在空气中有一种极度的虚幻之美,渐渐弥漫,渐渐笼罩夜色无边的大地。夜间的风更迷人,萧萧而过,令人肠断。风是已逝人生的声音。人不知风打哪里来,又向哪里去,闻此声而伤悲,闻此声而知人世之艰难。古人云:夏秋夕昏寒凉气,皆自飒飒风里来。<BR>      <BR>  古寺。有梅树三两株,状如飞雪。寺内无人,寂静,轻絮不起。山间的水声在寺里惊起灰尘,淡若清梦一般。寺外的山径上长着一簇簇的菖蒲,紫花绿叶,浓淡有致。菖蒲的四周点缀些微小的白花,从远处看,仿佛东瀛的插花。走在山路上,心无记挂,无处不可停留,尘世里的忧愁暂且忘却。林间洁净清新,山峦守口如瓶,没有人肯告诉我那即将来临的盛放与凋零。<BR>      <BR>  记忆总是悄然地从心灵的深处掠过,如电光石火,让我们中止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看到水流云在的花香。那里不仅仅只是美丽与哀愁,更有不被人深知的残酷与冷漠。花落的声音在想象中轻盈自在,一朵一朵落在心灵的虚幻之所。有月亮的晚上,少年人为情人守夜。<BR>      <BR>  山间无雪。偶有寒风吹彻,花木萧森。惟有紫藤绿意盎然,紫藤像梦一样已缠绕逃亡者多年。记住这个名字是在1992年,在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读到这样的句子:“后花园的墙角那里有一架紫藤,从夏天到秋天,紫藤花一直沉沉地开着。颂莲从她的窗看见那些紫色的絮状花朵在秋风中摇曳,一天天清淡了。”紫藤叶带着浓郁的清香味让逃亡者记忆起少年时代如烟的往事。<BR>      <BR>  石头道人说过:“西湖之胜,湖水可以当药,青山可以健脾,逍遥林莽,倚枕岩壑,便不知省却多少参苓丸子矣。”山林野游,果然令人为之一快也,当药健脾之说,可信也。古人诚不欺我。山中的古寺静穆依然,与周围的空间溶为一体,成了浑厚、悠久、古远的一种补充,那就是清约宁静、冲淡平和。<BR>      <BR>  山间有一处空地,空地上生长着一些不知名的闲花野草。花枝嫣然,树影凌乱,无雨有露,空翠湿衣。一个人静坐下来,心境变得平和。远处的涧声隐隐可闻,而野杜鹃花、山茶、鸢尾,丛发葳蕤,仿佛静静燃烧的冷火。多年以后,这些和谐的声音、斑斓苍郁的色彩从记忆中涌出,衍变为精神的宝藏和支柱,填补了多少物质的空白和遗憾。<BR>      <BR>  那个时候,逃亡者避居深山,与世隔绝。在烛火明灭之间,读着一册册古书,聊以释怀。仿佛春山雨霁,满鼻皆新绿,而策杖独行,随流折步,意态闲闲。山中蚊虫甚毒,以松火驱之,方能入睡。所居之处不远,有大树一株,树名贝多罗,乃梵文音译。此树冬叶不凋,其叶片可代纸用,佛教徒常用以书写佛经,史称“贝叶经”。<BR>      <BR>  山居读书之余,取山泉酿茶,饮之则快也。东瀛人泽庵《茶亭记》云:“茶道以天地中和之气为本,赏四季风花月夜之境,感草木荣落之时,移山川自然之水石于一室之内,洗涤胸中尘埃,真可谓人间仙境。”昔时人有“青山白石,幽花美箭,能供人目,不能解人语”之说,当此时,茶香袅袅,见花花解语,看山山能言。<BR>      <BR>  春是良夜里在恋人窗下所奏的情歌,秋却是残夜里凄迷如梦的哀调。秋天带着落叶的声音来了,山间的秋味比城市里更浓。美国诗人狄金森说过:“在诗人歌咏的秋天之外,有几个清淡的日子。那时间略在落雪之先,而晚于起雾之时。”异域人说的不错,逃亡者在山间也有这样的清淡日子,领略秋天的况味,体验秋之神秘、秋之丰满、秋之艳丽。<BR>      <BR>  山中读书又是一番风味,最初逃亡者读着晚唐五代时期的那些精致的冶艳的诗词,蛊惑于那种憔悴的红颜上的妩媚,又在几位班纳斯派以后的法兰西诗人的篇什中找到了一种同样的迷醉。后来翻检史书,对刀光剑影的中国往事了如指掌。深宵独坐,“吃人的历史”令逃亡者冷汗淋漓,惊怖不安。山中毕竟不是天上的虚幻之所,人间苦难弥漫流传,夜色更为漆黑。山中的冬天快要近了吧。

QQ|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国虫网蟋蟀论坛 ( 苏ICP备13046818号  

GMT+8, 2025-5-14 18:51 , Processed in 0.15981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主机支持:安雄科技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