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阶段,国虫网对虫的“干、湿度”的讨论相当的热烈,我感到这是一个好现象,说明大家对虫文化的喜爱及虫知识的渴望,这也是红旗先生及其同僚们希望看到的积极现象,我也衷心希望国虫网能办成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一个全国各地虫友交友的平台。由于上述原由及我对国虫网的喜欢,产生了一种冲动,想把自己对“干”的定义及如何看“干”的理解之愚见奉献给大家,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只要不是恶意进行人身攻击的贴子我都能虚心拜读。
“干”确实是一个较难理解的概念,古近虫谱上真正谈“干”的篇幅不多,每个人对“干”的理解的出发点也有很大不同,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误解,使初学者看的云里雾里,不知如何把握。有些人将“干”与“嫩”放在一起讨论,认为非“嫩”则“干”;另一些人将对“八格”的要求与“干”混为一谈;又有些人将“当令与适令”与“干”放在一起进行讨论,更有些人将“干”讲的无比高深,怎样难理解就怎样讲;由此引发了许多不必要的争论。以我之愚见,要讨论“干”、首先必须在同一个基础平台上加以讨论,参照物必须有一个同一性,在这基础上的讨论才真正具有实际意义。
一、我对“干”的定义以及与“干”有联系的几个部件的理解:
1)底版:主要包含虫的父辈母辈的遗传基因以及虫在自然环境中的生长条件,虫谱中有底版老足之说,没错,但为了不与虫的老嫩的“老”引起不必要的概念混淆,我强调一个“足”字,即底版要足。不可否认的是底版足的虫,一般都较“干”,但底版与“干”是二个不同的概念。
2)老:我这里所指的“老”是“当令与适令”的概念,是虫可以出斗的最佳时段,如果你饲养得力调教有方,该虫应该比初获时要显的“干”一点。
3)干:即“干燥、干洁”之意,主要指虫的体内含水的比率,当虫的含水比率达到最佳时我们称该虫特“干”。“干”是虫的体质、体力的主要表现,与虫的先天条件和后天生长环境密不可分。与“干”相对应的二个概念一个是“湿”,一个叫“枯”。虫“湿”主要由体质差及生长环境过“湿”所引起,而体质差占主导地位。虫“枯”顾名叫“干过头”,主要指自然条件太差且虫的体质又差,以至于虫的身体无法忍受,过了极限的一种表现,由于生理结构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很难恢复。早秋表现在吃食差、无盆长、神态差。自然条件太差是虫“枯”的主要原因。
二、如何看“干”:
“干”在虫体外表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与沪上乃至各地的看“干”高手讨论中发现,结论较为一致,但表述方法率有不同。在这谈谈自己的看法。我看“干”的主要部件是衣翅并结合大腿的干洁。衣翅早秋要求干燥干洁,不带水光。成熟时强调“光从背出”。大腿要求干洁白净,少腿斑,即使有腿斑也要求有规则、对称。看虫首先应强调“干、老、细、糯”,“干”仅仅是判别一条虫子好坏的重要条件之一,“干”的虫在战斗时的表现主要体现在战斗力强,不会轻易言败。
三、对初学虫友的友情提醒:
在学虫的开始阶段,初学者往往把握不住方向,人云皆云,无谓的盲目崇拜。我个人以为不要盲目的拜师,要拜师也要看准了拜,拜师时师傅会选择你的人品,你更应注意师傅的为人,否则误入歧途再想迷途知返就很难了。初学者先不必追求全面,选虫条件太多接受不了,反而对己不利,要抓住重点,选择一个突破口,而后以点带面,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多总结,多观察,多看书。在这里向各位推荐几位前辈及他们的著作供大家参考。
边文华先辈(边老):我最喜欢看的是边老的蟋蟀经,内容全面,文笔流畅,通熟易懂,是一本难得的教科书。肖老的书对南路虫的认识有独到的见解。火老的书总结了自己几十年的养虫斗虫经验,而柏良先生的书对北路虫有自己的见解。当然还有李老的书也有自己实践后得到的经验。看他们的著作并有幸得到他们的亲自指点使我受业非浅。
四、最后谈几点题外话:
论坛上有人提出以下观点:“对虫的理解不一定要学历高(学历高会钻字眼,古人的书越看越糊涂)”对此我谈点个人观点:
1) 学历高对看虫不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2) 学历高看古人的书越看越糊涂我无法理解,有何理论依据。
3) 会钻字眼与学历高低无联系。
4) 爱虫人不应区分学历的高低,是同一条战线。
我们后半闲堂成员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了80%以上,不少人毕业于名牌大学(复旦、同济、华师大等全日制大学),我们中有公司经理、画家、大学教师、高级工程师、各类高级管理人才、当然也有普通老百姓(且其中不凡高手),我们相处得非常融洽,虫艺长进很多。二次组队参加苏州肖老举办的高级别的全国大奖赛,2002年获得亚军(后半闲堂大多数成员参加),2007年获冠军(后半闲堂独立组队),证明了我们是一支有战斗力的部队。部分人员在公场中也战际霍霍,得到了虫界的首肯。这充分证明了我们不是“学历高会钻字眼,古人的书越看越糊涂”之辈。
说的不妥之处望批评指正.
精华帖子《[原创]如何判断虫的“干”及“干”的定义之我见》,原因:感谢原创,有技术含量,并借鉴帮助!用户操作:金钱5,经验20,魅力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