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虫网

 找回密码
 虫友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1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著名陶瓷专家杨静荣揭秘仿古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9 00:13: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color=#990000 size=4>著名陶瓷专家杨静荣揭秘仿古瓷<BR><BR></FONT></STRONG>2008.6.11<BR><BR></P>
<P align=left>  杨静荣教授说古瓷仿造最为密集的三个地区为:景德镇、禹县神(后、土上下结构)镇和福建龙泉地区。据了解,目前仅景德镇一地,个体窑厂已近万家。 <BR><BR>  高档仿造古陶瓷,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大城市和国外。香港和台湾地区,往往作为仿造古陶瓷销往国外的中转站。 <BR><BR>  杨静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文物市场95%为赝品。”此语一出,四座皆惊。这对于时下红火的文物收藏界,无异于晴天霹雳。 <BR><BR>  杨静荣教授现为故宫博物院陶瓷组研究员,从事古代陶瓷研究三十余年,遍访各地古陶瓷仿制企业。长时间与仿造者直接接触,使他了解到很多鲜为人知的细节。这位业内以敢说实话著称的古陶瓷专家,为读者揭开了古陶瓷造假的内幕。 <BR><BR>  造假利润高每件20万 <BR><BR>  仿造分工逐渐细化,各环节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要价越抬越高。 <BR><BR>  提及古陶瓷造假,杨静荣更愿意用“仿造”一词。“基本上,每个高水平的仿造组织者都会供养两个制瓷环节的技术高手。”他举例说,在景德镇,一位仿造高手以每月每人万元的薪酬,分别供养一个彩绘和一个进行拉坯的技术人员。 <BR><BR>  “这样下来,成本也随之增高。”他说,由于高仿瓷对技术要求非常高,基本上每年两名技术工人合作只能完成几件作品,仅他们每年的工资总额就达20余万元。 <BR><BR>  同时,仿造过程的分工逐渐细化,各环节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其要价也越抬越高。例如,将新瓶作旧这道工序,在各地已经成为一个谋生的专业,在仿制企业密集的村镇,可以见到满街涂写的“专业作旧”广告,就像大城市中“刻章办证”的小广告。 <BR><BR>  “一件高仿瓷,市场行价约为五六十万元。”除去工人工资、材料费用、租用窑厂等费用,每件高仿瓷的利润至少为20万元。据说,上世纪90年代,第一件高仿元青花的瓷瓶,在国外就拍出了300余万元的高价,其利润率之高可见一斑。 <BR><BR>  新瓷配旧器真假难辨识手段1:新瓷老锔 <BR>  当代收藏界第一次发现这种手法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一件青花瓷瓶被认定为元代器皿,在国外拍出300万元人民币。“当时专家看到锔子 用来连接器物的金属两脚钉 是明代的,便认为这个瓶子的朝代没有问题,后来,经过仔细探访,我们才发现是仿制者的一种手法。明代的锔子现在市场上能卖到几百元一个,比几年前的价格翻了好几倍。”杨教授说,仿制者把新制的瓷器打碎,用古代的锔子将碎片连接在一起。一般收藏者看到锔子是明代的,就推断陶瓷的年代也为明代以前的,便上了当。<BR><BR>  手段2:老底接胎 <BR>  杨教授说他自己就曾上过这样一次当。十年前,他在福建农村考察时,当地人出示了一件底儿上有“供御”落款的瓷碗。“我看落款和宋代建窑的非常相似,同样的器物,当时故宫还没有藏品,就买了下来。”回到宾馆后,仔细观察才发现,碗底儿处有一圈胶,说明是重新粘在一起的。 <BR>  因瓷器底儿上的印记落款很难仿制,故一些仿制者从破损或者不具备很高经济价值的瓷器上将旧底儿切割下来,与仿制的瓷身接在一起,烧成新瓷器。<BR><BR>  手段3:老胎新画 <BR>  一些古瓷器表面釉层脱落,将它表层釉刮去后,在老胎上重新上釉,很多经验老到的收藏家都会被蒙住。“比如,清代的人物图案瓷器传世量少,如果在旧胎上绘出这样的图案,一个旧瓶子身价立即翻了成百上千倍。”杨教授说,这样的瓷器在北京的古玩市场“摆着不少”。<BR><BR>  手段4:冒充残片 <BR>  几年前,某古玩城的一家商户称自己在古代窑址里发现了一批被打碎瓷器的“残片”。其他商户一听便纷纷前来购买。“没过多久这家商户就关店走人了,后来经过多方打听才得知,这些残片是高仿瓷的碎片。”杨教授说,“打碎了的瓷片难以辨别其真伪,很容易蒙人。”<BR><BR>  手段5:废瓷复烧 <BR>  “在发掘整理古代窑址时,经常会见到一些因为炉温没有达到一定温度而烧生了的废弃瓷瓶。”杨教授告诉记者,这些瓶子都是老器物,只要重新烧制一次,能达到很高的工艺水平,而且现在的检测手段不易辨别出来。 <BR><BR>  伪造出土地蒙骗捡漏者骗术1:农家“埋雷” <BR>  “‘埋雷’就是销售者把仿造的陶瓷品放在农民家里,当收藏者到农村收集东西时,由农户卖给他们。这迎合了很多收藏者认为农民手里的东西都是从地里挖出来的真品,在农村能够捡漏的心理。”杨教授说,销售者现在“埋雷”的地点已经走出了国门,“亚洲乃至欧美的许多国家都能见到这样的‘雷’,对待海外回流文物需要小心鉴别。” <BR><BR>  骗术2:虚假出土 <BR>  杨教授曾经遇到自称藏有大运河挖出来瓷器的收藏者:“他告诉我,亲眼看见这些东西从河底挖出来,肯定不会有假。”但当杨教授看到这些瓷器时,发现了仿制的痕迹。 <BR>  杨教授说,一些贩假者会把仿制品放入墓地里、河道里,再当着买家的面把东西挖出来。“都相信眼见为实,可眼睛毕竟有看不见的地方。在文物界有这样一种说法———你看见挖出来,你看见埋进去了吗?以此来讽刺销售者的这种行为。”<BR>  为牟高额利破解检测仪●X光废了热释光鉴定法 <BR>  杨教授曾遇到一些陶瓷仿造者向他咨询购买最新的测定年代的仪器。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研究破解的方法。“每次科技鉴定推出新的技术,仿造者就会想尽办法找到对付的方案。” <BR>  上世纪70年代,英国人发明了热释光法测定瓷器年代。当时被证明测定结果的误差不会超过50年,成为测定文物年代的主要科技手段。上世纪80年代,一位日本收藏家在洛阳买下一件陶俑,回国后经过热释光测定为1000年前的器物。当这个日本人回到洛阳告诉卖者这个消息时,卖者感到十分疑惑,因为那件陶俑是新仿制的。仿制者请了各方面专家研究,最终了解到,每次经过海关的X光照射后,陶瓷在热释法下测定的年代会增加500年。有了这一秘诀,很多仿制者纷纷效仿。买一台安检机就可让热释光鉴定失灵,研究者手中这些价值百万的精密仪器就如同一堆废铁。 <BR>  近几年,国家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推出了原料无损测定的新方法,通过这一方法可以测定制作原料的成分中是否含有现代化工原料。不久后,仿制者也立即拿出了解决方案:用旧料。<BR><BR>  ●仿制者瞄上最新鉴定技术 <BR>  日前,中陶鉴定中心推出了一项新的鉴定方法。这种针对陶瓷釉彩进行检测其脱玻化系数的方法已经引起了仿制者的重视。“就我所知,仿制者们正在寻找这个方法的结果计算公式,试图能够突破。” <BR><BR>  学会看鉴定报告 <BR>  杨教授说,目前有两种鉴定报告,一种是科技方法,一种是鉴定专家。科技方法以国家博物馆的无损鉴定为主,这种方法出具的鉴定报告,只能标示出陶瓷的原料成分是否具有现代化工原料,但并不能就此推定没有现代原料成分就为古陶瓷。所以它的检测报告特别强调“定量数据仅供参考”;另一种方法主要依靠专家的“眼学”。所以,专家在业内的口碑很重要。开具鉴定的专家是否具备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和鉴定能力,乃至这个专家的良心,是收藏者需要考虑的主要方面。 <BR><BR>  不要迷信高科技 <BR>  正如杨教授在前面提到的,由于现代古陶瓷仿制的日益高科技化,现代鉴定技术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杨教授认为,不应该一味依靠高科技手段,我国传统的鉴定手法其实也很有用处。例如,一件出土文物,如果想鉴定,最简单的方法是在上面泼凉水,然后闻是否有墓地的味道,埋的时间越久,土味越浓。拍卖会上擦亮眼 <BR><BR>  拍卖会是很多收藏爱好者搜集真品的地方。目前北京每年有拍卖会多次,但是杨教授指出,拍卖会上的拍品并不一定是真品,买家需要擦亮眼睛。<BR><BR>来源:石狮日报<BR></P>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发表于 2009-1-11 21:54:05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谢了!
3#
发表于 2009-1-9 22:58:38 | 只看该作者
[em01][em01]

QQ|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国虫网蟋蟀论坛 ( 苏ICP备13046818号  

GMT+8, 2025-4-20 04:21 , Processed in 0.133446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主机支持:安雄科技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