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朦胧诗
宿州红头王
山东菏泽离安徽宿州很近,虽然我在宿州工作生活好几十年,但我的祖籍在山东滕州,听老辈人说,菏泽那边的人很朴实厚道,可惜我至今未曾去过。
2003年在网上认识了几位文学界菏泽籍的网络作家,彼此印象不错,朋友发来几次照片,都是与荷有关联的地方风景照,感觉那地方的白莲藕一定很好也很多,至于蛐蛐嘛,只知道济南、济宁、宁阳、宁津等地方,并没听说菏泽出蛐蛐……。
网上有个置顶帖子从楼主到跟帖,我全部看了,主要原因还是今年身边的虫友(当然包括我本人)在山东收虫子遭遇了那些貌似好虫子其实是外强中干的“假虫子”这件事给闹的,实话实说,我一向把不是纯天然生成的蛐蛐(包括野生秧子)统统称为“假虫子”,并不专指某一个体。
钱花了,而且有的人花的钱还不少,可买来的是个假虫子,因为假虫子而吃败仗那是令人光火的一件事,摊谁谁也坐不住,肯定是要问个为什么?!
我酷爱养玩蛐蛐如同我酷爱文学创作……,自从听说有人工培育的蛐蛐以来,我一直在关注这个新生事物的发展,当然,众说纷纭,正反两方面的佐证,我也在收集,以便自己理出头绪。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时至今日,我今天突然明白了一宗巧合:唐代有个大诗人,早年曾经在宿州躲避战乱,写下过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我在想,有些事简直是太巧合了:
那位大诗人名曰白居易……几百年前难道说就有暗示?白,居易?
还有他写的那首诗: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这很有可能是作者在送别一位玩虫子的他乡朋友之时,灵感一动,一蹴而就,结果就有了这首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对仗朦胧诗。
君不见,诗中点到,原上有草的地方,一种发出“离离”鸣声的虫子,每年都有它荣耀的季节,为了与之抗衡,有人培育出酷似原生态的此类物种,名曰“火”,因为酷似野生的虫子,也叫做“野火”,属于组装件,与原装品还是有本质上的区别。这种野火如同真火一样,果然厉害,有野生虫子的地方被它一烧便枯竭了。但常言说得好,万变不离其宗。虽然是野火在某时段很厉害,但最终组装毕竟是组装,与原装相比,原装还是在很多方面占有天地造化之优势,所以便有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断言。诗中提到的古道和荒城其实指的就是出好虫子的地方,为了捉到能够打败野火的好虫子,那些王孙们告别亲人远走他乡,目送他们远去的背影,怎不让人悲怆呢?
宿州的老玩家都知道,宿州出土的蟋蟀,早在二十年前,曾经吸引了几乎是全国各地的虫迷朋友前来捕捉,记得每年秋季来临,异地他乡的虫迷朋友或天马行空或三五结群或大队人马,络绎不绝地穿行在宿州的大街小巷原上田间,不明内里的人看到这么多的外地人夜间在宿州活动,都以为是打砸抢的造反派又来抓人了,一问,才知道,不是抓人,是抓虫子,于是才都安心地去睡觉。
姑且不论野生非野生的蟋蟀孰优孰劣的话题。笔者只想就那首诗以及那首诗的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的变迁,发一番个人感慨而已,权当是有意无意之间的一个调侃罢了。
都说朦胧诗太空泛,难懂,不如古诗词朗朗上口,有韵有律有辙容易把握。窃以为,那朦胧诗的作者们有几个不知道古诗词的?说不定,现代派们的朦胧诗就是受到了古诗词的启发,将诗的语言发挥到了极致,未可知也……。
选自本人长篇小说《决胜千里》
注:段落有删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