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虫网

 找回密码
 虫友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39511|回复: 8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告] 论坛更名为国虫网诠释及论坛介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9-30 11:41: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国虫网的宗旨:
       展国虫文化之精华,聚天下虫友之和谐!

国虫网论坛的运作理念:
     国虫网的目标是让广大蟋蟀爱好者有个舒心的网络家园。我们致力蟋蟀养斗实践经验的分享,但不独立承担相关的商业实施。
  在国虫网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团队领导人,只有两个网站管理员和众多的内容贡献者。
  网站管理员努力让这个平台更加好用,并努力去推广平台本身。
  对内容贡献者没有“量”的指标,但有“质”的要求。
  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架构会更加具体,那取决于我们共同努力的程度。
  我们希望每一位国虫网的参与者,都能自豪的说“我也是其中一员!”

国虫网QQ群
      500人高级群:44858103
       申请加入QQ群请说明论坛的用户名
(实名加入(要求:本人所在地及国虫网网名与QQ群号名一致),禁发广告)


  
“国虫网”的诠释:


       原因是很多好的注册名,已根本无法注册这是其一!
       本人有个异想天开的愿望就是希望蟋蟀有一天成为我们的“国虫”!
       说是无凭,但也是有点缘由的:
“虫”者,何也?蟋蟀也。

  琴棋书画,花鸟虫鱼,古称“八艺”。“八艺”向被视为达官贵人、文人墨客、隐士逸民修身养性的雅文化,而其中惟有“虫”能走下庙堂,扎根于民间。</P>
  蟋蟀是一种常见昆虫。《辞海》上是这样介绍的:“亦称‘促织’、‘趋织’、‘蛐蛐儿’。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触角较体躯为长。雌性的产卵管裸出。雄性善鸣,好斗。种类很多,最普通的为中华蟋蟀,体长约20毫米。年生一代。以翅摩擦发音。干燥虫体入药,性温,味辛咸,有毒,功能利尿,主治水肿、小便不通等症。同科有油葫芦、大棺头蟋等。因均在地下活动,啮食植物茎叶、种实和根部,都是农业害虫。”作为一种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蟋蟀并未引起昆虫学家的格外注意,大部分昆虫学著作谈到它的内容十分有限,而且毫无例外地将它作为一种农业害虫来论述的,研究的是如何消灭它们。但是很奇怪,在民俗文化研究领域,蟋蟀却是一个人们常常提到的话题,而且它充当的角色完全不同于在昆虫学著作中。
  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蟋蟀在堂,岁聿其莫……蟋蟀在堂,岁聿其逝……蟋蟀在堂,役车其休”(《唐风•蟋蟀》)的句子。大意是说,蟋蟀已经来到我们家,日月过得真快,让我们尽情享乐吧。《豳风•七月》则写道: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可见那时的先民,对蟋蟀的生活规律已相当熟悉。
  到唐代,“每至秋时,宫中妃妾辈皆以小金笼提贮蟋蟀,闭于笼中,置之枕函畔,夜听其声,庶民之家皆效之也。”(五代王仁裕著《开元天宝遗事》)宋人顾逢在《负暄杂录》写道:“斗蛩(即蟋蟀)亦始于天宝年间,长安富人镂象牙为笼而畜之,以万金之资付之一啄争斗是一切生命的本性之一。而观赏自然界各种生命之争斗,则是人的天性。譬如西班牙斗牛,我国的斗鸡、斗羊、斗马等。雄蟋的斗性由宫人发现并变为一种游戏后,很快传播到民间。至南宋,已是大兴。而当时最大的玩家,当属奸相贾似道。
  据《宋史•贾似道传》记载:贾似道是宋理宗朝国舅,任右丞相兼枢密使(最高军事统帅),但他胆小如鼠,从不亲临战场。在襄阳被围的紧要关头,竟然还在“与群妾踞地斗蟋蟀,”外人皆不敢抵近或窥视其斗蟋之地半闲堂。贾似道只顾奢靡腐化,致使大宋江山很快断送到他的手中,被后人斥骂为“蟋蟀宰相”。类似贾似道者,还有“蟋蟀皇帝”明宣宗朱厚瞻和“蟋蟀相公”南明将领马士英,从他们的身上,后人得出了蟋蟀亡宋又亡明的结论(清王应奎《柳南随笔》)。
  到了清代,斗蟋更加兴旺,从宫廷到民间,从城市到穷乡僻壤,从帝王将相、社会名流雅士到学堂儿童,善养者千千万万。乾隆皇帝亲笔为鸣虫题诗,诗题为《咏络纬(即蟋蟀)》:群知络纬到秋吟,耳畔何来唧唧音?却共温花荣此日,将嗤冷菊背而今。夏虫乍可同冰语,朝槿原堪入朔寻。生物机缄缘格物,一斑犹见圣人心。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统治者的青睐更使斗蟋这项娱乐活动在民间普及开来。明清两代玩蟋蟀更多的是普通老百姓。明朝袁宏道《促织志》记北京城里“瓦盆泥罐遍市井皆是”,刘侗《帝京景物略》中云:“斗盆筒罐无家不贮”,又有诗云:“风露渐凄紧,家家促织声。”
  斗蟋活动的兴盛也为文学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素材。晋人阮籍,唐人杜甫、孟郊、白居易,宋人苏东坡、杨万里、岳飞等,都对蟋蟀多有咏唱。借蟋蟀表达“遇秋而悲”的孤独、失意、思乡、怀旧及忧国忧民的种种情愫。如唐杜甫《促织》:“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久客得无泪,放妻难及晨。悲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表达了一种久客思亲之情。唐张乔《促织》:“念尔无机自有情,迎寒辛苦弄梭声。椒房金屋何曾识,偏向贫家壁下鸣。”表达了对贫富差别和剥削现象的不满。而岳飞的孙子岳珂的《蛩》则写道:“春蚕缲蚕白如霜,机妇停机待天凉。进蛩一夜秋已至,寸丝千结萦柔肠。催租吏嚣翁媪怒,裘葛未成心转苦。篝灯促织永夜忙,悔杀比邻日长语。”表达了与白居易《卖炭翁》、蒲松龄的《促织》同样的主题。
  关于蟋蟀的诗词当然不完全是悲苦,也有欢乐的音符。斗蟋还毕竟是一种娱乐活动。南宋词人姜白石有一首《齐天乐•赋蟋蟀》;明代诗人高承埏有一篇《蟋蟀赋》,对蟋蟀的养斗写得十分生动;王醇的《促织》写小儿夜捉蟋蟀的憨态;而明人顿锐的《观斗蟋蟀》则写出了蟋蟀在战场上的雄姿:“见敌竖两股,怒须如卓棘。昂臧忿塞胸,彭亨气填臆。将搏必踞蹲,思奋肆凌逼。既却还直前,已困未甘踣。雄心期决胜,壮志冀必克。依稀触与蛮,蜗角并开国。人生亦类斯,隙驹争得失。”作者以虫喻人,表达了对人生的达观态度。以上是诗文对蟋蟀的吟咏,蟋蟀入画也有悠久之历史。从五代黄筌的《写生珍禽图》,到宋苏汉臣的《百子图》(现藏美国大地博物馆),再到清末的《点石斋画报》、近代的齐白石、现代的范曾,都对蟋蟀有真切自然、趣味横生的描绘。
  值得一提的还有,随着斗蟋蟀活动的发展,蟋蟀罐等虫具的制作工艺也逐渐成熟,并使它由一种单纯的实用工具,变为极其精美高雅的艺术品。这些罐的制作除了为适应蟋蟀的生活习性而注意它的质地、大小、厚薄、深浅外,还极讲究在式样、图案方面的多样和美观。就质地来说,有陶、瓷、玉、石、雕漆、戗金、缸釉;工艺技术由宋至明,愈加精湛。其中明宣德年间所造谓之“宣德罐”,最为珍贵,至万历年间就已经很难得,被玩家视为珍宝了。
  当然,以上这些还仅仅是民俗文化层面,要称得上“蟋蟀文化”还必须有理论著作。这就不能不提到奸相贾似道。如唐后主以诗名世、宋徽宗以画名世一样,贾似道是丧权辱国的奸相,但他编纂的《促织经》是我国也是世界第一部研究蟋蟀的专著,这部一万余字的著作从形、色、胜、养、斗、病几部分入手,对蟋蟀的方方面面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例如蟋蟀的体色,贾似道分为青、黄、红、紫、黑、白;而红又分为真红、水红,青又分为真青、深青、淡青、紫青、灰青、虾青、蟹青等,黄分真黄、红黄、紫黄、深黄、淡黄、狗蝇黄等,并且还发现了蟋蟀的体色与其斗性是有一定联系的,提出“白不如黑,黑不如赤,赤不如黄”的说法。再如虫具问题,他认为畜养蟋蟀最好的虫具是陶盆,为什么呢?因为蟋蟀自古被称作“阴虫”,喜阴暗潮湿,过于干燥对其生长发育不利,只有用陶盆才符合其生活习性。至于斗蟋蟀时的指挥技巧,就更令人叹为观止了。
  明代文学家袁宏道,于万历年间著有《促织志》。此文分“论畜、论似、论体性、论色、论形、论病、名色、养法、治法、总论”等章节,对蟋事抽丝剥茧、言必有中,读来文采斐然。而崇祯七年进士刘侗,除著《帝京景物略》之外,也撰有《促织志》。据粗略统计,自明至民国,有关蟋蟀的专著达十余部。其中民国李石孙所编纂的十二卷《蟋蟀谱》,是自宋以降,文人学者与玩家歌咏、研究蟋事的集大成之作。
  建国后,斗蟋被作为封资修加以取缔而销声匿迹数十年。
  著名作家李存葆曾多次到宁阳观“虫”,写就《国虫》一文,他在此文的附记中道:“我所以将蟋蟀称作‘国虫’,一是蟋蟀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二乃自然界之昆虫凡几百万种,却未见何种虫豸似蛐蛐,与国人情缘那般深广,将其称为‘神州第一虫’!
《国虫》
作者:李存葆

       ①殷代的甲骨文中“夏”字形似蝉,“秋”字状若蟋蟀,足见华夏先民对应时而生的夏蝉与秋蟋早有认识。蟋蟀在我国分布极广,北起沈阳南至海口,西从陕西东到沿海各省,到处都可以见到它的倩影。上海人称它作“赚织”,北方人叫它“蛐蛐”,玩家们叫得最干脆:“虫”。我们的祖先凭借汉字独具的张力和魅力,竟给蟋蟀起了近三十个名字:促织、趋织、络纬、促机、梭鸡、王孙、樗鸡、莎鸡等,而它真正的学名叫“斗蟋”。
  ②蟋蟀入诗,始见于我国的第一部诗集《诗经》。《豳风·七月》中歌曰:“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可见,那时的先民对蟋蟀的生活规律已经相当熟悉。国人畜养蟋蟀,始自圈在皇宫中的幽怨宫娥。自中唐始,玩养鸣虫便逐渐传播开来,普及民间。因蟋蟀秋尽则陨,然达官贵人玩兴犹浓,常引为憾事。至明代,有玩家进行人工繁殖,经多次实验,获得成功。他们先让雌蟋在土盆中产卵,以土置暖炕,日日洒水,用棉被覆盖;俟五六日,土蠕动;越七八日,虫出;再置之蔬叶喂养,仍洒水被覆,几经蜕变,满月后则鸣。这种人工繁殖蟋蟀的方法,至今仍被北京一些养虫专业户沿用。更多的文化人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研究蟋蟀的行列。自明至民国,有关蟋蟀的鉴谱、秘要之专著多达十余部。其中民国时期李石孙所纂集的十二卷《蟋蟀谱》,是自宋以来文人学者与玩家歌咏、研究蟋事的集大成之作。
  ③穴居的蟋蟀,常是昼伏夜出,且雄蟋具有善鸣好斗的习性,在玩家用芡草的撩拨和引逗下,往往斗性倍发,逞勇显威,极富观赏性和刺激性。雄蟋的斗性,由宫人发现并变为一种游戏,很快传播到民间,自是顺理成章之事。凭借正史之所记,野史之所载,诗文之所叙,乃至今人从宋墓中发掘出的斗蟋用过的笼,我们便可以清楚地知晓,斗蟋之风盛行于南宋。蟋蟀岁岁秋鸣,国人年年玩虫,乐此不疲。至明代,斗蟋中心由杭州转至北京。
  ④明宣宗朱瞻基,乃明成祖朱元璋之长孙。初登龙墩时,推贤进士,广开言路,崇尚节俭,还算得上朱明王朝的一位好皇帝。但朱瞻基在外安内定之后,却由少时“夙夜不倦,日诵万言”的书痴,变成了历史上有名的“蟋蟀皇帝”。《州史料》中收录了宣宗的这样一道诏书:“敕苏州府知府况钟:比着内宫安儿吉样采取促织,今他所进促织数少,又多细小不堪的。已敕他末后运自,要一千个。敕至,尔可协同他办,不要误了。故敕。宣德九年七月。”身为堂堂天下之主、一国之君,为小虫事又是下诏,又是差人,又是催办,这在历代皇帝的诏书中,恐是绝无仅有的。况钟以为官清风两袖、彰善瘅恶,而甘棠遗爱、口碑载道,但面对敕令,这苏州府尹也不得不将进贡蟋蟀当作最大的“政治任务”来完成……曾多次标榜“朕以安民为福”的朱瞻基是否知道,为了他一人一己斗蟋时的欢快,竟使多少百姓为进贡家破人亡。
  ⑤自宣宗后,从京都大邑到穷乡僻壤,以小虫为赌具的博局随处可见,只是赌资多寡而已。还有资料表明,抗战时期,全国局部性的斗蟋比赛仍是“雷打不动”。日寇投降的第二年秋,沪上的蟋事更是日甚一日,达到历史高潮。
  ⑥我常想,自宋至清,皇族显贵为蟋事,曾耗费了国人多少聪明才智,曾挥霍了国家多少金银资财!倘若明清时当权者把玩蟋的浓兴移出半分去倡导科学与民生,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心,也不至于在清末被列强那一条条、一款款辱国条约的利刃,戳成碎片……
  ⑦中国的蟋蟀文化,不可谓不源远流长,但它又是一颗多味的果子,今人嚼起来,很难分辨它是涩还是甜……
国虫网——
            我由此想把本论坛更名为国虫网,很多人不理解,这是可以理解的!我这样起名,也并非我个人专横,也是通过很多前辈的商议!当然名字你也可以这样叫,也可以那样叫,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找个地址,落个脚,让大家在这里开心,大家共同分享,共建美好家园!
           非要说名字不好,而不愿和大家分享,我想就是起个再好的名字,再符合你的心愿,你也有众多的理由同样说不是!
让我们一起努力吧,为了友谊,为了明天的美好!



[推荐] 国虫网新版上图及视频分享指南及相关说明
http://www.guochong.net/thread-24467-1-1.html

关于本站广告:
       1、在不影响虫友愉快交流前提下,论坛稍微争取有些微薄收入,希望您能谅解并支持下。
       2、只有您用此页面在淘宝搜索购物,成交后淘宝才会支付本论坛一笔小奖励。论坛获得小奖励同时,对您在淘宝交易没有任何影响。。例如您通过本页面充值100元话费,淘宝会奖励本论坛1元左右。积沙成塔、集腋成裘,我们希望有一天能实现论坛有足够的空间费用,为广大虫友提供更好的服务。淘宝广告代码奖励,更多详情,您可以看 http://www.alimama.com/membersvc/index.htm
       3、最近几年的论坛空间租赁费用由几个热心虫友赞助,在此再次表示感谢,谢谢!
       4、不管您是否使用本页面,论坛管理员、版主们都衷心感谢关注本论坛,并盼望您继续关注、关心本论坛。
       5、期待您点击收藏国虫网淘宝购物通道! http://www.guochong.net/taobao.htm 或者 http://www.taobao.com/go/chn/tbk ... pid=mm_10887200_0_0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2 分享分享1
推荐
发表于 2007-10-21 13:43:51 | 只看该作者
好得很  大力支持国虫网
推荐
发表于 2007-10-2 22:50:22 | 只看该作者
<P>国虫,不错。 </P>
<P>赤足是最努力最殷勤的斑竹之一了,我非常愿意支持这样的人。  </P>
3#
发表于 2007-10-2 23:02:00 | 只看该作者
[em17][em17][em17]改的好 妙 支持
4#
发表于 2007-10-2 23:05:42 | 只看该作者
<P>我也强烈支持!!!</P>
5#
 楼主| 发表于 2007-10-3 08:04:50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窝囊废</I>在2007-10-2 22:50:22的发言:</B><BR>
<P>国虫,不错。 </P>
<P>赤足是最努力最殷勤的斑竹之一了,我非常愿意支持这样的人。  </P></DIV>
<P>感谢仁兄的心里话!</P>[em27]
6#
发表于 2007-10-1 14:05:45 | 只看该作者
<P>国虫。。。。好支持。</P>
7#
发表于 2007-9-30 11:57:02 | 只看该作者
<P>顶</P>
头像被屏蔽
8#
发表于 2007-9-30 14:52:36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9#
发表于 2007-10-2 20:56:29 | 只看该作者
<P>支持更名为 <FONT color=#f70968 size=7><STRONG> </STRONG></FONT></P>
<P><FONT color=#f70968 size=7><STRONG></STRONG></FONT> </P>
<P><FONT color=#f70968 size=7><STRONG>国虫网</STRONG></FONT></P>
10#
发表于 2007-10-8 16:07:37 | 只看该作者
<P>好名称</P>[em27]
11#
发表于 2007-10-14 01:38:38 | 只看该作者
<P>顶</P>
12#
发表于 2007-9-30 11:42:53 | 只看该作者
<P>太有才了。</P>
13#
发表于 2007-9-30 11:55:31 | 只看该作者
有根有据,支持     <FONT color=#f70909 size=7><STRONG>     国     虫</STRONG></FONT>                 之说!!!
14#
发表于 2007-9-30 22:27:42 | 只看该作者
[em04][em04]国虫  好提议~大家为蟋蟀鼓掌
15#
发表于 2007-9-30 22:46:30 | 只看该作者
<P>国虫</P>
<P>名字叫得够响.够酷.</P>
<P>强烈支持楼主!!!!</P>
<P>感谢楼主为广大虫友在网络上安了一个家,让我们一起为我们的城堡添砖加瓦,共建和谐家园</P>
16#
发表于 2007-10-3 12:08:39 | 只看该作者
支持你!
17#
 楼主| 发表于 2007-10-3 12:11:48 | 只看该作者
<P>感谢大家的支持!</P>
<P>共同分享,共建家园!</P>[em27][em27][em27]
18#
发表于 2007-10-3 15:02:15 | 只看该作者
<P>支持更名为 <FONT color=#f70968 size=7><STRONG></STRONG></FONT></P>
<P><FONT color=#f70968 size=7><STRONG></STRONG></FONT></P>
<P><FONT color=#f70968 size=7><STRONG>国虫网</STRONG></FONT></P>
19#
发表于 2007-10-14 11:28:55 | 只看该作者
<P>支持</P>
20#
发表于 2007-10-11 20:35:42 | 只看该作者
斗蟋蟀,本是我国的传统,说国虫不为过!支持!
21#
发表于 2007-10-13 14:51:58 | 只看该作者
<P>突然想起红旗曾经和我说起过:想把论坛改名为《国虫网》</P>
<P>今上百度一搜,果然在,好、红旗实现了自己的愿望!</P>
<P>大力支持……国虫网……</P>
[em23][em23][em23][em23][em23][em17][em17][em17][em17][em17]
22#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3 15:25:14 | 只看该作者
<P>感谢兄长告诉好消息!</P>
<P>我查了一下,真是好兴奋啊!</P>[em02][em02][em02]
23#
发表于 2007-10-18 20:17:23 | 只看该作者
<FONT size=7>好名字,响亮。</FONT>
25#
发表于 2007-10-20 15:36:51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黄风怪</I>在2007-10-18 20:17:23的发言:</B><BR><FONT size=7>好名字,响亮。</FONT></DIV>
<p>[em01][em01][em01][em01][em01][em01]

QQ|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国虫网蟋蟀论坛 ( 苏ICP备13046818号  

GMT+8, 2025-4-4 06:19 , Processed in 0.112826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主机支持:安雄科技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