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虫网

 找回密码
 虫友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938|回复: 4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关于对蟋蟀腿选的认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4-15 16:22: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对蟋蟀腿选的认识
    蟋蟀的争斗能力主要通过牙钳力体现出来,是分二个方面来施展,一是钳剪切力,二是钳的掼摔力(含推拉力)。其中后面的基础则来源于蟋蟀的六腿。因此蟋蟀腿选也是在选虫时,不能忽视的部分。故写了“关于对蟋蟀腿选的认识"
一.腿的分工:蟋蟀的六腿成三对,其作用分工不尽相同;第一对小腿称抱头爪,此爪如人手一般,非常灵活,起支撑、辅助进食、梳理等作用,据资料说,还符有听器,有听觉,本人认为是感觉震动的功能使然,如鱼的测线一般作用。第二对小腿也称中爪,是支撑身体、调节平衡的主要部分,更是蟋蟀打斗时左右掼摔、防滚发力的支点。第三对谓大腿,这是大家多会重视的,其功能有支撑、跳跃,是争斗时进攻、防御中除钳之外的辅助武器,也是前后发力的主要来源起(支)点。另外腿之间的距离在选虫时也是要注意的:俯视看三对腿的位置应该分别位于蟋蟀项的中部偏后、翅的前部以及翅的中部,并且中后腿之间要接近。即朋友们就的“后六架”,同时也要注意,虫斗性起时,四小足要平行展开,成X型不好。这些都符合蟋蟀争斗时的力学原理,实践中具备上述条件的虫腿根基发达。
  二.腿型要求:小腿贵长;大腿圆锭(长更佳);关节贵大;爪钩腿刺,粗长锋芒。站立姿态要卓然高耸,此能顶千斤之力,有如蚱蜢之腿为上。腿不可敞和扁薄(无力表象),只有“线腿”一例外注意,线腿平时姿态是拖行样,肚腹下腿连接处,像要脱断一般,但一遇敌虫,则二腿即竖(亦有单腿),能象蚱蜢之腿一样发力,另有异虫,属个别现象,不叙述。
  三.腿色讲究:蟋蟀的腿色,以白净干洁,腿纹清晰为好,上品的虫其腿花呈斜条纹状。看上去滋润而不枯,有光质感,或白如莹玉、或乳黄如蜜蜡,如有各色斑块1要配虫色、2要有规律,切不可凌乱模糊。否则不可取。从经验来看腿色昏暗不亮和其他色泽的虫很少厉害。还有蟋蟀大腿关节处都有的斑块,要深而大;关节缝隙色越红越好。
  四.腿刺爪花:腿刺的选择要求只一点,就是要粗长锋芒,且芒刺越多越好。
下面我重点讲一下蟋蟀的爪花,因为,以前我写过关于蟋蟀爪花问题的探讨(论点简述)一文,里面有选虫爪花方面借鉴的东西,这里全文转录,一并介绍。
关于蟋蟀爪花问题的探讨(论点简述)
蟋蟀爪花的作用:
    蟋蟀爪花在日常的运动中,视乎作用不大,只是在上下坡时起作用;可在争斗中的作用且有特殊的位置,其拉、推、扭、抛、定无一不是通过爪花得以实施或加强。在这里,爪花的锚固是蟋蟀发力的支点,是基础(力学原理省略)。缺了爪花,就没有了根基,除了钳口,就只有被打的份。另外,爪花在蟋蟀打斗时遇到滚夹,其爪花锋芒,也是致命凶器。
蟋蟀爪花的种类
   蟋蟀爪花的种类,以色分也有五色,以型分有常见的直刺型和勾刺型,有比较少见的异型如三爪花等;个人喜欢勾刺型大爪花,色要深。
蟋蟀爪花的损伤
   蟋蟀爪花的损伤,有先天的损伤、自然的磨损、盆养原因和打斗损伤;这里主要分析一下盆养原因,这一点关心的人会比较多。
   大多数养虫的人都会遇到蟋蟀中晚秋翻爪花后虫蛀爪,主要原因有嫩虫入盆(硬底盆)、盆内卫生差(真菌、霉菌感染)、食品粘度大、盆燥(新盆未处理好),
蟋蟀爪花的保护
既然蟋蟀打斗中爪花的重要,那么保护好蟋蟀爪花,就有必要。
接着讲我认为有用的方法:
1.蟋蟀由若虫蜕变到成虫,外壳由软到硬再到老结,需要一个过程,故边老生前讲过,蟋蟀起叫到抓入盆,要在原地蓄养十天以上,否则底版不老。这是讲嫩虫入盆的不足,而嫩虫的爪花又特别容易磨损,虫嫩可以养老,但爪花的磨损是没有办法弥补的。我们在选虫时不会知道虫的正确蜕变时间,保险的做法是在软底(垫纸、土底等措施很多)盆里养半个月,避免嫩虫入盆伤爪。
2.蟋蟀盆内卫生、湿度对蟋蟀养得好坏有很大关系,一般讲蟋蟀的生存环境,同样适合真菌、霉菌,在早秋,蟋蟀排泄物未成型,没有及时清除,如果盆内湿度大,真菌、霉菌就容易繁殖,蟋蟀脚易接触污物,增加蛀爪的发生,甚至会威胁到蟋蟀的生命。因此盆内的卫生是必须的,不可以任其自然。卫生清理方法,用小铲去粪、污物,再用潮小棉球擦干净(没有必要洗盆),关键是保持。
3. 食品粘度大表面上看和爪花没有关系,通过观察,其实不然,当食物粘度大,蟋蟀采食慢,进食后蟋蟀会用前爪和嘴巴反复清理,当食物过多时,由于蟋蟀路过经常碰到,更多的清理爪花,会与盆中污物一样的后果,烈性虫甚至会咬掉爪花。预防办法,避免、适量喂粘度大的食物。
4. 关于盆燥(新盆未处理好),对爪花的影响,在蟋蟀用具里有很多论述,这里就免了吧。
五.异相虫腿:都是个案,又实在太多,我没有能力叙述(就免了吧)
2016.4.15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3 分享分享1
2#
发表于 2016-4-15 16:59:56 |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6-4-15 17:14:07 | 只看该作者
顶是必须滴!赞同楼主观点。

点评

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16 10:15
我把个人的体会分几个部分都发上了,谢谢您的支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15 19:59
4#
发表于 2016-4-15 17:42:58 |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6-4-15 17:53:05 | 只看该作者
顶顶顶顶顶

点评

谢谢  发表于 2016-4-15 20:00
6#
发表于 2016-4-15 18:20:27 |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6-4-15 18:33:38 | 只看该作者
顶。。。收教了
8#
发表于 2016-4-15 19:02:23 | 只看该作者
学习{:soso__10169062262133571330_1:}

点评

谢谢!  发表于 2016-4-15 20:00
9#
发表于 2016-4-15 19:08:27 | 只看该作者
学习{:soso__10169062262133571330_1:}

点评

谢谢!  发表于 2016-4-15 20:01
10#
发表于 2016-4-15 19:31:54 | 只看该作者
这是我网上看到,关于蟋蟀六脚(腿)整体的质、选、养、护,最全面、详细,且正确的观点。

点评

我脸红啊!讲自己的体会本应该做的,还望提高,有的地方需要更多的验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15 20:06
11#
发表于 2016-4-15 19:49:15 | 只看该作者
朋友辛苦了!好贴大家赏!{:soso__10169062262133571330_1:}

点评

谢谢  发表于 2016-4-15 20:06
12#
 楼主| 发表于 2016-4-15 19:59: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吹铃 于 2016-4-15 20:27 编辑
小馬哥 发表于 2016-4-15 17:14
顶是必须滴!赞同楼主观点。


我把个人的体会分几个部分(头选、项选、翅选、尾选、腿选)都发上了,谢谢您的支持。       
13#
 楼主| 发表于 2016-4-15 20:06:23 | 只看该作者
古月龙盘 发表于 2016-4-15 19:31
这是我网上看到,关于蟋蟀六脚(腿)整体的质、选、养、护,最全面、详细,且正确的观点。

我脸红啊!讲自己的体会本应该做的,还望提高,有的地方需要更多的验证。

点评

吹兄够孺雅、严谨的。看得出,这里面几乎都是实际经验累积和高悟性才能得出的结论,就算有些推理也在虫理。又能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所以这掌声当得!如要把这些东西的成因、机理从物理、化学、生物、遗传、环境、食料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16 17:48
14#
发表于 2016-4-15 20:33:53 | 只看该作者
{:soso__10169062262133571330_1:}
15#
发表于 2016-4-15 20:50:00 | 只看该作者
讨论一下,按白虫经验来讲,中爪过长是无力退化的表现。如果选虫,是否应选粗壮大于长度优先?
还有退斑模糊可能和泡沫箱不通气有关,基本冬天的白虫腿斑都很模糊。

点评

谢谢参与讨论。 小腿要长,并不排除粗壮。又长又粗不是更好? 白虫中爪过长是无力退化的表现,也许没错,但这是生存环境造成的,白虫的大腿长也一样无力(对比秋虫)。以前我在周转箱中孵化、蜕变的秋籽就是这样,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15 22:24
16#
发表于 2016-4-15 21:47:51 | 只看该作者
谢分享!
17#
 楼主| 发表于 2016-4-15 22:24: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吹铃 于 2016-4-15 22:26 编辑
小老虎 发表于 2016-4-15 20:50
讨论一下,按白虫经验来讲,中爪过长是无力退化的表现。如果选虫,是否应选粗壮大于长度优先?
还有退斑模 ...


谢谢参与讨论。
1.小腿要长,并不排除粗壮。又长又粗不是更好?
2.白虫中爪过长是无力退化的表现,也许没错,但这是生存环境造成的,白虫的大腿长也一样无力(对比秋虫)。以前我在周转箱中孵化、蜕变的秋籽就是这样,不能与秋虫斗,不光虫小,力差太远,少有成将,这几年秋籽野放,后期盆蜕要好些。
3.腿斑模糊可能和泡沫箱不通气有关,基本冬天的白虫腿斑都很模糊,这个我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可能是温湿度没有调整好,因为我孵化、蜕变作为鸣虫的,腿纹、光质感不差。

点评

请教野放的时候土里的虫卵是如何清除的呢?  发表于 2016-4-15 23:12
18#
发表于 2016-4-16 10:15:07 | 只看该作者
{:3_292:}
19#
发表于 2016-4-16 10:15:39 | 只看该作者
小馬哥 发表于 2016-4-15 17:14
顶是必须滴!赞同楼主观点。

顶、、、、、、
20#
发表于 2016-4-16 12:49:29 |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16-4-16 14:57:24 |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16-4-16 15:42:5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顶顶项
23#
发表于 2016-4-16 17:48:32 | 只看该作者
吹铃 发表于 2016-4-15 20:06
我脸红啊!讲自己的体会本应该做的,还望提高,有的地方需要更多的验证。

吹兄够孺雅、严谨的。看得出,这里面几乎都是实际经验累积和高悟性才能得出的结论,就算有些推理也在虫理。又能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所以这掌声当得!如要把这些东西的成因、机理从物理、化学、生物、遗传、环境、食料等等不同角度全讲清楚,那写几篇论文不一定能讲全、讲清,类似无底洞了。虫道怕也找不出一位这样的人。还是您的实际、有效。这是我的感受,希望能再看到您的新作。谢谢!

点评

不敢接招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16 17:52
24#
 楼主| 发表于 2016-4-16 17:52:57 | 只看该作者
古月龙盘 发表于 2016-4-16 17:48
吹兄够孺雅、严谨的。看得出,这里面几乎都是实际经验累积和高悟性才能得出的结论,就算有些推理也在虫理 ...

不敢接招了

点评

我只是想到这些并没有研究,实际的还是要向您多学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16 21:07
25#
发表于 2016-4-16 19:21:56 | 只看该作者


         写得好!收藏学习了!     

点评

谢谢你! 你真谦虚,什么时候看你的体会好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16 20:09

QQ|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国虫网蟋蟀论坛 ( 苏ICP备13046818号  

GMT+8, 2025-4-18 07:37 , Processed in 0.190656 second(s), 4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主机支持:安雄科技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